一般对于宋朝的官员来说,被御史弹劾不过两种处理方式,脸皮厚一点的就上自辩书,脸皮薄一点的就赶紧请辞。
韩琦请辞当然不是因为他脸皮薄,而是这个时候请辞至少还算是个好下场,以后还有起复的可能,若真是坐实了罪名,到时候连起复都难了。
其实赵顼倒是想同意韩琦的请辞的,但他暂时不能。
他才刚刚登基,如果立即换相,而且他父子二人都算是韩琦扶上来,如果这时候动手,不免会被认为是刻薄寡恩。
所以赵顼尽力挽留。
韩琦连着请辞三次,赵顼挽留三次,第四次的时候,赵顼还是不肯,韩琦只能继续留着,不过他内心却有些寒意。
其实这个时候如果赵顼同意他辞职,那么他还算是有了退路,但赵顼却坚持不放人,那一旦深究,以后可能会万劫不复。
赵顼想要维持自己的人设,但司马光们可不会如此。
他们将赵顼竟然将他们的奏疏留中不发,这下子勾引起他们的记忆。
——这小子的老子也是这么干的!
没错,当年他们一个个被驱逐就是赵曙,也还是因为韩琦,难道这样的事情要再来一遍吗?
台谏官全部都怒了!
这下子波及的范围可不仅仅是韩琦了,英宗时候留下来的老班底韩琦、曾公亮、赵槩都称为他们攻击的对象了。
嗯,欧阳修还是除外。
欧阳希在濮仪之议中没有站皇考派,这一点深得司马光等人之心。
台谏、礼院官员都加入了弹劾的行列,弹劾奏疏如同雪花一般飞向宫中。
赵顼有些傻眼了。
他有些被吓到了。
这下子,韩琦、曾公亮、赵槩几个都有些扛不住了,纷纷告病上表请辞,躲在家里不敢出来了。
政事堂差点停摆了。
好在还有欧阳修和文彦博撑起来。
赵顼召见司马光,希望能够说和一下,稳定一下政局,但司马光却将赵顼喷得差点下身不遂。
赵顼有些惊慌找到欧阳辩问计。
欧阳辩也有些头痛。
现在英宗的遗体都还没有入山陵呢,这个时候赵顼就要将整个政事堂的相公都罢掉,这样的影响太大了。
欧阳辩想了想道:“司马光他们应该对准的是韩相公,曾相公和赵相公应该只是遭了池鱼之殃,要不这样子,陛下请文相和我父亲商量一下,不用谈别的,只谈韩相公的去职问题。”
赵顼心下顿时有了些底气:“那韩相公的位置由谁上去呢?”
欧阳辩笑道:“文相老成持稳,他也不是第一次当首相了,有他上去,大局可定。”
赵顼想了想道:“如此倒是合适。”
赵顼找了欧阳修和文彦博商量,他们对当前的局面判断和欧阳辩没有什么区别,就是准许韩琦告老,又给了一些荣誉荣退了。
然后赵顼下诏让文彦博担任首相,欧阳修则是担任次相,曾公亮与赵槩参知政事。
这个处置司马光他们还是满意的。
政局算是稳定了下来。
赵顼舒了一口气。
欧阳辩却对这种局面心生警惕。
言官的战斗力太强了,这对于政府的施政过于不利。
他记得历史上王安石还没有开始变法,只是被提为参知政事,就有吕诲等人轮番攻击王安石了。
等到了变法方案出来,言官们更是攻击不休,逼得王安石和赵顼不得不将这些言官一个个都驱逐出去,才算是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变法环境。
后人有人赞颂宋朝的言官体系,认为这是政治开明的体现。
但在欧阳辩看来,这种专门和官府对着干的言官体系,着实会阻碍到官府的正常运行。
一个好的监察体系,应该着眼于保持吏治的清明,而不是什么事情都要管,甚至要管官府的具体行政,那属于超越监察的权限了。
更别说司马光这些自诩为君子的言官,更是病态一般的用极高的道德标准来衡量一个官员好坏,只要稍微有些瑕疵,就会被喷得跟屎一般。
在他眼里看来,这种政局就像是后世的民主国家一般,想要做点事情根本做不到,只能互相内耗,眼看着国事倾颓,有志之士只能暗自垂泪而已。
更别说要变革了。
司马光这些传统的士大夫,崇尚的可不是什么变法,他们崇尚的是祖宗法,他们看到不太理解的变法,就一定会拼尽全力的阻止。
欧阳辩对此极为警惕。
韩琦的今天,说不定就是他的明天。
看来得在之间有一个共同的渠道才行。
欧阳辩这般想道。
欧阳辩做事历来因势利导,他不是王安石,也不是赵顼。
王安石性格执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