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战事因为局限于地形没有办法开展,但是小规模的交战却是不断地发生。
辽国军队派出小股的士兵沿着田埂前进进行渗透侦察,而大夏这边也派出侦察兵进行阻拦。
因为地形的原因,甚至连马匹都无法用,双方只能靠着腿在纵横的田埂上作战。
这是极其残酷的短兵交接,双方的士兵用原始的弓箭、刀枪在田埂上交战,鲜血染透田埂,尸体在水田中趴卧。
这不是大兵团交战,所以考验的是个人的武力以及士兵的勇气,狭小的田埂上最多能够允许十几个人同时交战,所以相互间的配合也极其重要。
十几天的交战,双方损失也都挺严重,但大夏军队的侦察兵是更加强大的,虽然损失也大,但损失更大的是辽国军队。
不过双方主帅对此并没有过于在意,因为这种交战并不会影响大局,最终的胜利还是取决于大兵团的对决。
这种渗透也并不能阻止辽国军队填埋道路的进程,实际上大夏这边也并不怎么阻止,一来很难阻止,二来么还是战略的问题。
辽国军队的进程比王韶想象的要慢一些,可能是军队军纪的问题,有可能是地形的原因,这倒是一件好事,时间拖得越久,大夏这边可以回缓的余地就更多。
不过气氛也逐渐焦躁起来,或许是天气的原因,或许是一场宏大的战争的迫近的原因。
对于大夏军队来说,这种焦躁还是在控制范围之内的。
经过了前段时间的整肃军队,整体的军容军纪都获得了提升,而经过灭宋大战的大夏军队,其实也获得了脱胎换骨一般的变化。
这不仅仅对由西军整编过来的士兵,对于原本是银监卫的士兵也是如此。
出身银监卫的士兵虽然经历过剿匪以及西夏夺权的战事,但那些都是低烈度的战争,灭宋之战,那是遍及宋朝半壁江山的大型战役,这样的大战役对他们来说足以完成从新兵到老兵的转变。
而对于大夏军队的军官来说,这同样是脱胎换骨的机会。
无论是对于低级军官,还是对于王韶这样的元帅,都是如此。
夺取陕西六路时候,千里一般进行大迂回战略,直插敌人腹地,夺取淮水以北地区时候,执行隔绝、攻取核心要塞、切断敌人后路的大战略过程中,对各级军官的锻炼更是无与伦比的。
大到大军团之间的配合,师团之间的配合,小到班里面的协同,在这样广阔的战场上执行这么一个大战略,二十几万军队之间如臂指使,这是需要极高的军事素养才能够做到的。
所以,经历了这些,大夏军队已经是完成了整体的蜕变。
而对于辽国军队来说,则是显得更加艰难一些。
辽国军队良莠不齐,里面的成分太多,虽然号称三十万军队,但是正规军人也就是十来万的样子,其余也不过是一些牧民或者农民,他们有战斗力,但是军纪上面可是要差太多了。
军纪差,便意味着虚应其事的人有很多,这便影响了开路的效率,于是大约在二十天的时候,才总算是开通了路。
开通了路,真正的战争也便到来了。
“……道路既然已经畅通,辽军便顷刻即到,各部安排事宜如何了?”
王韶问道。
折驹立即应道:“根据汇报,各军团已经就位,按照我们事先的安排,留少部军队守城,其余各军团以伏击打野战为主,拖延辽军前进的时间,并防止辽军绕到后方去烧杀抢掠。”
王韶点点头:“再次发文提醒他们,记得要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记住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追,以多打少的要诀,切记不许逞强,以少敌多,这是大忌,否则即便是打胜,如果伤亡过大,事后也会追责!”
折驹脸色一凛,大声道:“是!”
种谊能够在攻占京畿路的时候砍掉那么多士兵将官的脑袋,王韶自然也能,而且王韶比起种谊来说更加酷厉,可能是由于读书人的狠决,王韶在处理违纪犯法的士兵时候,大多严厉不讲情面。
所以诸多将官对王韶敬佩有之,但更多的是惧怕,不过跟着王韶也有好处,王韶赏罚分明,关键是他能够打胜仗,而且是伤亡偏少的胜仗。
这是非常关键的。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王韶的威名赫赫来之与他战略上高度,战术上当然也高明,所以他打得仗大多是以多打少,这样一来自然伤亡不多,这样将官虽然惧怕他的严厉,但也愿意跟着他作战。
只要不犯军纪,王韶对他们可不差,该给的功劳赏赐是半点也不会少,在帮属下争资源的时候,王韶也往往跑在前面帮他们争取。
能保命、能升官,这样的主官当然是值得追随的。
折驹不敢怠慢,赶紧将命令抄写发出。
命令并非简单的文字,而是加密过的,如果没有提前截取密码本,即便是截取了命令,也只是看个寂寞罢了。
而在他发出命令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