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在别人的眼里看来面对突厥这种游牧民族的战争火炮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火炮最明显的用处就是显现在攻城拔寨上面,而和突厥的战争要面对的是一望无际的草原,火炮的作用会受到很大的擎制。
但是姜云明不这么看。的确是,如果在草原上开战的话火炮的确是没什么作用,或者说作用不是很大,但是这次战争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是定襄。
定襄,是个城,不是突厥在草原上驻扎的牙帐。
既然是城,那么没有开花弹的火炮就依旧有用武之地,但是现在摆在姜云明面前的是要怎么把几十斤重的火炮和炮弹运输到定襄城的面前。
伪装的问题好说,在这漫天飞白的日子里只要简单的伪装一下从远处看是看不出来什么的,但是要在保证行军速度的同时还要带上火炮和大量的实心炮弹就是问题了。虽然如今的火炮不过重不过百斤,和玄甲军身上披着的据说有八十斤重的铁铠差不多,但是想要让人骑着马抱着火炮是不可能的。
所以姜云明想来想去,最终留在脑海中的就只有爬犁。
爬犁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姜云明不知道,但是最起码在大唐他没见过,而常年身在军伍之中见多识广的李靖也没有见过,以至于姜云明在得知这事儿的时候还挺意外的。
或许在姜云明看来简易的木质爬犁有些简陋,但是改造一下用来运输几十斤的火炮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增加一下受力面积和与雪地的接触面积就好了,到时候再用如今已经普遍加装了马蹄铁的战马拉着应该不会有问题。
再姜云明看来爬犁应该能算得上是划时代的一个运输工具了,它能解决在冬日里进行的战争所苦恼的运输问题。不仅是在现在针对突厥的战争中,以后针对高句丽甚至是吐蕃都是可能用得上的,他甚至已经暗地里下定决心,等回到长安之后一定得多弄点儿出来。
运输永远是这个时代战争最大的阻碍,而现在在姜云明的出手之下不能说全部解决,但是起码也是解决了大半了,李靖在这点上对姜云明还是很佩服的。
前有坚硬平整的水泥路,现在又拿出来了爬犁这种在雪地甚至是冰面上都能使用的运输工具,这对于战争时期粮草辎重的运输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要知道,大唐在上次攻打梁师都的战争中光是在运输路途上消耗和损失的粮草就达到了半数以上,而最高的甚至能达到七到八成!
想象一下,在出发之时一人能分得一斤米,但是到了目的地之后每人就只能分得半斤甚至是二两米,这是多么恐怖的损耗。
早就开始修建的水泥路先不算,就是这爬犁也能让在雪地里运输粮草的速度翻上一倍不止,虽然不能让粮草的损耗也降低一倍,但是也能达到,两成甚至是三层以上了,若是等到水泥路铺满大唐之后这个水平还能再降低。
用句不讲理的话来说这就相当于是给战时的大唐增加收入了。
李靖的到来不仅让朔州城的气氛紧张了起来,也让原本停滞的交易重新恢复了。没错,就是之前和清水河畔的突厥百姓们的交易。
在汉人眼中牛羊等肉类食物永远都要比谷物强,但是草原上的人们则是更加喜欢中原的谷物粮食。很多突厥人究其一生也从未见过稻谷小麦长什么样子,草原深处虽然也有被开垦出来用来耕作的土地,但是那都是突厥王室专门派人打理也是专供王公大臣们的,普通百姓别说是吃了,可能连见都见不到。
在李靖到来之前姜云明本想着再吊那些突厥百姓一段时间,毕竟时间越长产生的怨念就越大。如果之前没和世家的商队交易过也就罢了,但是在尝过大米和小麦那种专属于谷物的清香之后再断掉,他们对谷物的奢求就会更甚从前。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
李靖的到来代表了很多东西,不仅是朔州城的指挥和掌权者的更替,也是代表着事态的推进要比原本的快起来。大部分的时候事情都不会按照人们所预料的发展,姜云明不知道这个定律是不是也符合他,因为他的掺和导致他所知道的和现实产生了一定量的偏差,但是就目前来看,这种偏差还在可控范围之内。
也许是这样的。
唯一让姜云明感到放松的一点是不管是什么事情,大多时候只是需要他提出一个设想或者拿出一个具体的方案,其他的都可以交给别人来做。比如虫蜡的事情他只是和孙思邈说了一声,那之后就有孙思邈接手了,甚至后来李勣还加入了进去。而爬犁就更简单了,府兵制是大唐的军队制度,简单的物资运输所需要的的爬犁在长安的时候就准备了一些,现在需要的只是能够运输火炮的就好了,在他造出来一个样品之后就把事情交给下面的士兵来做了。十几接近二十万的士兵,总是能找出几个会的。
从李靖到来之后朔州城的雪下的越来越频繁了,虽然不是很大,但是下的次数很多,这让姜云明一度怀疑李靖是不是和后世的某个公众人物一样有着特殊的体质,只不过他是雪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