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章:团团转  养成一个大唐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话说回来,如果真要扯起来的话吐蕃的强盛是和大唐有关系的。

那一年大唐出了一个人叫王玄策,他三次出使天竺,其中以此正恰逢天竺的权臣阿罗那顺谋逆,虽然中途有些波折,但是最后王玄策在纠结起了1200吐蕃兵、7000泥婆罗骑兵之后把天竺打得那叫一个落花流水,最后甚至还把权臣阿罗那顺以及其妻子、子嗣和一些俘虏一共一万多人押送到了长安城。

从某些角度上来说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举动在侧面上极大地缓解了吐蕃的境地,这对于吐蕃的发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姜云明不知道,但是对于吐蕃来说王玄策的所作所为肯定是有积极意义的。

其实王玄策也是悲催,明明是“一人灭一国”的壮举但是在当时却并没有造成什么反响,甚至到了后世都很少有人了解这些,归根结底就是当初的大唐没怎么把天竺当做对手,在加上当时牛逼的武将实在是有点儿多。

李靖这种大唐武将的领头羊就不说了,李勣、程咬金、李道宗甚至就连牛进达的影响都要比王玄策高,生在这种时代也不知道王玄策是幸运还是不幸。

对于禄东赞和松赞干布的和亲提议姜云明很反对。他不是什么极端的大男子主义,但是对于需要让一个女人去和亲来保证国家边境的安稳这种事他是做不出来的,更何况历史上李世民的那些陪嫁让他觉得有些难以接受。

一个文成公主尚且如此,更何况后面还有一个金城公主。

而吐蕃最后的反应也告诉了姜云明这种用所谓的和亲换取来的和平并不长久,那只是给敌人休养生息的机会,等他们养好伤之后就会毫不犹豫地给你来上一口。

但是和吐蕃相比起来姜云明眼下更重视的还是东北边。

这是他的私人感情在作祟,这点他不否认。他心心念念所想的都是怎么去把那座小岛上的银矿搬回来,至于吐蕃,那迟早会归入中原的。

想要让大唐的军队去倭国转转就脱不开高句丽及其周边的新罗和百济,不然到时候让他们横插一杠子也是很难受的一件事。不过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再怎么说那也是三个国家。

有些战争越打越富余,而有些战争越打越穷,因为别的不说,消耗就不是一个小数目。

在姜云明看来大唐的发展还是太慢了,本来他是想让老丈人李世民先修建从长安通向幽州、平州那边的水泥路,因为这能在后面对上高句丽的时候起到很大的作用。

然而李世民的想法却不太一样。

俗话说攘外必先安内,李世民也是这样想的。大唐打败了突厥并且收下了原本突厥的地盘,但是相比之下打仗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最难的还是后面的接收和治理。

所以李世民选择先修从长安到灵州和朔州的水泥路。

灵州靠近贺兰山,贺兰山的存在拦截了从西北南下的寒冷空气,也堵住了沙漠前进的路线,还把从东南沿海而来已是强弩之末的暖湿气流都拦在了这里,造就了一方肥美的草原。

而朔州靠近阴山,和贺兰山一样,阴山也堵住了南下的冷空气、拦住了北上的暖湿气流,再结合流过的母亲河,造就了那盛名已久的河套平原。

这就是李世民为什么选择先连接这两个地方的原因,因为这两个地方能养马啊。

自古以来马都是中原最紧缺的牲畜,在姜云明拿出马蹄铁之前中原每年因为战争损耗的马屁不知凡几,所以不管是什么朝代统治者们对于马、对于那两块肥美的草场都是垂涎欲滴。

甚至于这种情况让中原的汉人们都养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无比珍稀马的情况。

虽然和自己预定的计划背道而驰,但是对于老丈人的决定姜云明也是理解的,而且也并不想反对。

即便是有着突厥战俘加上降众足足十几万人,但是因为缺少有效的工具和某些违禁品,所以水泥路的修建速度依旧是达不到姜云明的满意。

但是又能怎么办呢?如今随着大唐和草原通商的开放,不管是汉人还是胡人都乐此不疲地往返于草原和中原两地,这在李世民看来是好事,甚至所有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当然,姜云明也是这么认为的。

失望,但是能理解,所以高句丽和倭国的事情只能暂且押后,而相对来说还排在高句丽后面的吐蕃就更要延后了。

站起身抻了抻嘎嘎作响的腰,姜云明觉得有些累。

他刚刚送走了一个使臣,是来自迦楼缕波的,其实他都没有听过这个国家的名字,直到今天这个使臣上门姜云明才知道在唐朝世界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一个国家,而且就在吐蕃的南边,还是和吐蕃接壤的。

“夫君这两天是怎么了?我们成亲都三年了,妾身还是第一次看见夫君如此努力呢,而且还是在接见这些不熟悉的人。”

迦楼缕波的使臣走后李丽质就端着一壶茶走了进来。其实自从她怀孕之后姜云明就不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