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5章过犹不及  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般的文章都有两位不同风格的老师阅卷。

遇到有争议的,将再加上一名阅卷老师,然后取三人的平均值,这便是策论最后的分数。

当然抽查制度依然存在,有三位副主考,按照一定的比例,无规律随机抽查复阅。

遇到有重大错误的,将会追究其责任,严重者不但要丢官,而且还会坐牢。

关于补考,刘志也很快就决定下来,为了不耽误八月十五放榜,日期就定在八月十一。

来参加补考的人并不多,因为害怕后续补考的题目会更难,所以大部分人都带病坚持考试了。

三千多人,出现食物中毒症状的摸约有一千一二,不过其中有部分人本身症状就很轻,跑个一两趟厕所就已经没问题了。

还有一部分人,吃了药之后,也很快得到了恢复,所以最终因为病情太重,无法参加考试的人,总共只有五六十个。

集中在太学同一个考场内进行补考,为了以示公平,题目的难度与正式考试时不相上下。

至于正巧偏颇其中一类问题,那就只能属于运气的范畴了。

对于考试来说,除了扎实的基础和敏锐的头脑,有时候运气也很重要。

譬如说你辛辛苦苦学了几年,等到考试的时候打开卷子一看,就那么巧,偏偏都是你知识的盲点。

同样,也有人突然发现,这些题目他恰好都熟悉,简直就是运气好过了头。

为了尽快阅卷,将太学和几大官学,以及育才学校的大部分老师,都调了过来帮忙。

终于赶在八月十五之前,全部完成,卷子并没有拆封,连夜送进皇宫,由陛下亲自主持翰林院学士,除掉蜡封,统计名次。

九十五分以上为甲等,八十分至九十五分为乙等,六十五分以上为丙等,以下为等外,属于落选之人。

中德殿中,整夜都灯火通明,天明之前,在所有人的努力下,终于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张让托着三张金色的绢榜,立刻送到书房,让刘志检验。

即使出了意外,甲等的人数依然还不错,共有六十四人,乙等五百七十三人,丙等九百八十一人。

录取人数共计一千六百一十八人,刚刚过半,其余的都落榜了。

这一千六百多新鲜的血液,注入大汉朝廷,能够有效的缓解人才空缺。

就在许多人怅然若失之时,陛下突然下了一道诏书,凡是已经落榜,但自认为诗才过人者。

可参加八月十五下午的特别考试,分别以看图作诗,按题作诗,以及即兴赋诗一首的方式参加。

从中挑选出三十名成绩优异者,可特别补录为进士,另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家庭,可推荐一名落选的直系亲属考生。

由陛下赐同进士出身,名额为十名。

这相当于对各世家大族的一种补偿,与之前的举孝廉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是名额要少得多,也算是平息他们的怒火,让他们取得心理上的平衡。

赐同进士出身,这在后世是比较通行的做法,毕竟是封建社会,你把士大夫阶层逼得太紧了,也没什么好处。

过犹不及的道理,刘志还是懂的。

尤其是这次食物中毒事件之后,他更是深刻的领悟到,部分世家对于科举制度的怨怼之情,比他想象的要深刻得多。

无论是过渡也好,安抚也罢,他都不能做的太绝对。

本身他改革科举制度,除了为朝廷招揽人才之外,另一个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平衡朝堂势力。

现在的这些妥协之举,也同样是围绕着这个目的,所以双方并不矛盾,并非改革成效的倒退。

何况法律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很多问题,光是闭门造车永远预料不到。

必须在执行过程中,才能渐渐发现问题所在,及时查漏补缺,这才是法律完善最完美的过程。

这两个补充方式一下,立刻得到了各界的热烈响应,之前皇帝放风出来,有可能会在科举中加入诗词考试。

也因此在整个大汉文坛,掀起了一股狂热的诗歌风潮,有的人天生诗才出众,却偏偏不会做文章,天赋如此,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结果努力了几年,突然发现考试时毫无用武之地,那份沮丧简直是无以言表。

甚至对朝廷都有了一些怨恨之情,觉得自己上当受骗了。

如今可以补充考试,一个个大为意外,转忧为喜,当天下午的诗会,竞争十分激烈。

落选的学子,谁不想再搏一把?

否则又要三年寒窗之后才能等到下一次机会,关键是如果不擅长做文章,三年后恐怕结果也不会有多少意外。

所以个个都卯足了劲,安心要做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佳句,取得入榜资格。

也有些人本来没什么诗才,只是为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