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忠烈之名早已传扬四海。
所以他参加本次科举考试之后,刘志一直很留意他的表现,见他成绩很不错,便在殿试时特意引导,给了他一个表现的机会。
经过四年的沉淀,郭亮早已不复当日的鲁莽与冲动,变得沉稳了许多,深得刘志的赞赏,特意将他定为探花郎。
至此三甲出炉,紧接着便是宫中赐宴,打马插花游街,重演了一遍当年的风光热闹。
京师百姓,倾城而动,守得十年寒窗苦,一朝闻名天下知。
刘志要的就是这样的轰动效应,激励更多的读书人,前仆后继,大汉的基础教育虽然鼎盛,但却局限于世家阶层。
他要的是寒门崛起,是凡有井水处皆有人能够读书识字,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
所以他大肆鼓励有教无类,鼓励各类特殊人才,都可以凭借本事上位,就是想打破儒家的垄断,重现百家争鸣的盛况。
当然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还是以儒家为主,若是允许其他思想哲学流派存在,就会难以统治,容易引起国家大乱。
现代人一提起儒家思想,就怒斥为封建糟粕,但在封建社会,儒家还是有着极其积极的思想意义的。
这一点无可置疑。
一番热闹过后,终归平静,中举的进士们便等待着吏部分配职务,由于早有准备,已经整理出全国上下许多空缺。
所以这一次分配非常顺利,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基本上全部搞定。
至于大考那天的突发事情,朝廷解释为是个意外事件,从舆论上把这件事情先平息下来。
毕竟那些背地里搞鬼的人,目的也就是为了敲山震虎,让刘志明白他们的能力和决心。
最好是皇帝能够知难而退,在土地政策和科举政策上进行调整让步,这样便皆大欢喜了。
只可惜从头到尾,刘志从未打算进行让步,反而偷偷的将禁军从边境调了回来。
年底之前,一场早在刘志和朝廷大佬预料之中的叛乱终于发生了。
之所以明知会有叛乱,而没有提前进行干预,其目的就是为了要这些人自己主动跳出来。
要么不动手,动手就是雷霆手段,这一次必须要让他们付出代价,否则始终都是隐患。
骚乱最开始从兖州城发生,那里的几大世家聚集了七八千名私兵,因为土地政策与当地的官府起了摩擦,最终发展成为有预谋的动乱。
就仿佛是一个信号,紧接着徐州和豫州,都有世家开始响应。
他们打着受压迫的旗号,攻击当地官府,要求皇帝重新调整土地政策,还他们一个公平。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