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一堆堆的石灰和灰土、石膏、窑渣之类的东西,刘志神奇地居然有种熟悉的亲切感。
若不是来来往往的工人穿着古代服饰,还挺有点现代小工厂的感觉了。
工部负责此事的工头叫阮齐,是个做事精益求精的人,在他的展示下,刘志参观了这三个版本的水泥。
光看外表,这三种水泥都挺像那么回事的,阮齐亲自演示,分别将三批水泥混合了同样比例的细沙,然后抹了三块水泥地。
半个小时后,刘志看了看,发现三批水泥虽然都没有彻底凝固,但程度又各有不同。
第一批还比较稀,用棍子戳一戳,轻易就能戳出个洞来,显然不合格。
第二批与之相比,却矫枉过正,明显太硬了,还没凝固就已经有了开裂的迹象,也不行。
第三批刘志感觉还可以,凝固得差不多了,软硬度也不错,要知道现在是大冬天里,凝固得慢情有可原。
就是拉到现在,普通的水泥也就这样子了,唯一的缺陷就是比现代水泥粗糙些。
这是受粉碎技术所限制,怪不得他,就这样已经完全能使用了。
“第三批水泥,有没有已经硬化好的地面,带我去看看。”
如此冷的天气,他可没时间在这里等着它彻底固化,只能看看成品效果了。
阮齐赶紧将刘志带过去,那里已经用水泥打好了一块地面,又拌沙灰修建了一间房子。
刘志仔细检查了一番,还好,没有开裂,只是他们还不懂得如何收光,所以地面看起来比较粗糙,不够细腻光滑。
修好的房子比单用石灰和沙子的要牢固多了。
阮齐却遗憾地道,“惭愧,这墙面比拌糯米汁的要差多了。”
刘志一阵无语,谁都知道浇筑糯米汁墙的牢不可破,关键是你用得起吗,糯米产量低,价格昂贵。
一段灰不溜秋的城墙,在粮食匮乏的古代,其造价可以用穷奢极欲来形容,连他这个皇帝都承受不起。
还是水泥便宜又实用。
“以你现在的技术,如果投入生产,每月能有多少产量?”
这一点阮齐应该早就算过了,立刻就答了出来。
“回禀陛下,若是建一个两百人的作坊,每天能出产大约两千斤。”
他为人谨慎,所说的数量一般都是保守估计,古代工具简陋,生产水泥所需的煅烧过程,以及最后的粉碎过程,没有机械帮忙,都会很麻烦。
尤其是粉碎,基本上都要靠人力加大锤来完成,严重拉低了速度。
刘志皱了皱眉头,“若是用水碓,能否提高产量?”
阮齐笑道,“回陛下,这本就是算计了水碓的速度。”
东汉时,对于水力机械的开发,非常迅速,用来提水的水筒,舂米和粉碎矿石的水碓,还有用来带动冶铁鼓风机的水排等等,都已经出现。
刘志忙于国事,对于这些水力机器没怎么关注过,看来这是他的疏漏,水力资源开发好了,也能促进生产发展。
此时的水碓还是单碓运作,转化率底下,他记得在历史课本上看过唐宋时期的连击碓,最多可以同时有四根碓工作。
能够有效利用水能。
实际上连击碓只在单击碓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就成了,汉代人完全就是受了经验和思维的限制,没有想那么多罢了。
所以只要他稍微指点一下,连击碓很快就可以建成,到时候可以用于矿石粉碎。
水泥研发的初步成功,让刘志十分欣慰,也雄心勃勃,这东西太重要了,能大大提高建筑的牢固度和使用寿命。
使得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更加坚固,当然,最了不起的是用于道路固化。
使得人类的交通有了质的飞跃。
回去后,刘志又忙着改善水碓,一连多日他都沉浸在发明创造之中,忙得连年终官吏考核这样的大事情,都丢给秘书省、中书省和吏部尚书共同执行去了。
董班的回归像一枚钥匙,开启了他对于机械发明的热情,一直忙到腊月底,他不仅改善了水碓,还顺便发明了水磨、水碾和水砻。
这几样东西主要都用在粮食加工上,水磨用于粉碎小麦,比人力或者牛马的功效要高百倍,可以24小时不停歇的运转。
水碾可以用谷物去麸皮等等,至于辘轳和翻车,当时已经有了雏形,只是还不够成熟。
刘志与一帮工匠日夜研究,凭着记忆中的轮廓,加上现代人对于齿轮和连轴的熟悉,终于成功的把他们全部进行了改进,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等这帮工匠们都有了经验,他又给了一个艰巨的任务,那就是水力纺织机的建造。
第1次工业革命的时候,英国正是靠着大量的水力纺织机和水力印染机,提高了羊毛纺织技术,经济迅速发展,从而走上了霸主之路。
他对古代的纺织机确实是一窍不通,但水力通过链条带动机器的原理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