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98章荀氏八龙  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是此次殿试的大热人选,其声望值压过了其他州的才子,令人望尘莫及。

最小的荀氏八子荀专,今年才十九岁,可谓是少年英杰,前途无量。

他们虽然因为父孝错过了前两次科举,但刘志却觉得,即便没有这个特殊情况,他们也会先观望几年,等待局势明朗以后再说。

荀淑本人在安帝时便名声大噪,却数次谢绝了征召,直到顺帝时才因为杜乔和房植的极力推荐,出任议郎。

但很快就挂冠而去,归隐山林,闲居养志,率族躬耕。

刘志私以为他是嫌弃官场黑暗,厌恶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从而宁愿著书立说,教导子弟。

自从他开始科举改革,整顿吏治,朝廷风气的改变有目共睹,即使仍然难以避免官场倾轧,但与之前相比,状况已经改善了许多。

荀氏观望再三,最后应该是认同了刘志的所作所为,这才决定五兄弟同时出山。

反正是凭本事应考,不像举荐,兄弟间还要相互避讳,若五人都能取得好成绩,还能正大光明的为以后的仕途铺垫名声。

五兄弟也可以守望相助,共同进退。

至于三位兄长,他估计则是荀氏家族商议之后留的退路。

这荀淑真是个奇人,自身才学出众他都不觉得稀奇,难的是八个儿子个个成器。

若是再多活些年,绝对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教书育人的本领,实在是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可惜他登基后,并未有机会见识他的风采,不过如今从荀氏五子身上应该可见一斑。

刘志如今可谓是求贤若渴,能得荀氏一门相助,自然是皆大欢喜,荀氏虽然也是世家,但属于耕读传家,与那些只知道骄奢淫逸的世宦大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由于准备充分,这次大考十分顺利,可以说是毫无波折,八月初,三天的考试都仅仅有条。

唯一让考生们意外的便是,在基础知识的考核中不再拘囿于经学,地理、历史、算学等等,都有涉猎。

其实这一点也早就有迹可循,上次科举就已经有了这种迹象,而且陛下在太学和官学都增加了科目。

稍微聪明点儿的学子,早就可以猜到了,不至于现在惊慌失措。

考试结束,依然是八月十五中秋节放榜,今年刘志打算过个热闹点儿的节日。

关注vx推荐你喜欢的小说领现金红包!

毕竟这两年国家经济窘迫,为了共度时艰,他大力主张节俭,几乎所有的节日都简办了。

趁着今年安南大捷,又国泰民安,好好庆祝一下也好。

因此他也学了一把罗马总督,自掏腰包给京城大小街市挂上了各种灯笼。

又放风出去在西园举办盛大的灯会,节目包括放许愿灯,放莲花灯等等,十分新颖别致,让京师民众期待不已。

太学中,各位阅卷老师都在紧张地批改试卷,经过前两次的过渡,今年顺理成章地改成了打分制。

一共六场考试,算学、经学基础、地理历史算一场,明经科、策论、政论。

每张卷纸一百分,六十分为及格,要求每科都必须在及格线以上。总分六百分,四百二十分为录取线。

四百九十分至五百五十分为中等,以上为优等,吏部分配职务的时候,便会按等次分配。

分数出来以后,首先会呈给皇帝御览,刘志第一眼便看见荀爽的名字,不由得会心一笑,果然不出他所料。

如果不出意外,他能在殿试中再拔头筹,按照后世的说法,就是三元及第了。

从古到今,能够获得三元及第的才子便少之又少,翻遍中华上千年的科举史,也只有寥寥数人,个个都是不世出的天才。

在后世的科举中,只有在乡试、会试、殿试三试中夺得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才能合称“三元”。

漫长岁月中,获此殊荣者真是凤毛麟角,仅有区区十六人,可见有多么不容易。

据说这十六人中,有部分还不是连中三元,而是分为多次科考,积累成为独中三元的。

如今荀爽已经中了两元,按照目前的形势,恐怕这个殿试魁首也跑不了,成为本朝第一个天才人物。

对此连刘志这个皇帝都很是期待,皇榜发下去之后,整个京师都轰动了,因为荀家五子不仅全部上榜,而且居然全在甲榜。

可见其兄弟五人有多么优秀,让人大开眼界。

一时之间,京城处处都在议论此事,众人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放在了他们身上,期待他们在殿试时,能够再次创造奇迹。

按照上次科举的惯例,下午将在西园举办诗赛,不过为了预防作弊,此次改为抽签决定题目。

至于阅卷依旧是公开投票,与上次相同。

西园酒肆的座位简直就是千金难求,早在两三个月以前,就被人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