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贤不避亲,能有这份勇气的,要么是利欲熏心为所欲为,要么就是真正的心底无私天地宽。
但杨秉明显属于后者。
“杨赐早年随先父居于山中,从小便与农人一起下田耕作,颇识农人辛苦。
常言农人辛勤劳作,而收获无几,他曾立志要改变此种状况。”
杨秉娓娓道来,为刘志解释自己推荐杨赐的理由。
“成人之后他曾游历大江南北,四处寻找和收集耕种良方,当年臣主持编撰,便多得他的帮助。”
这么说起来,杨赐还真是最适合的人选了,要知道士大夫们虽然个个都把农事挂在嘴边,但真正关心农业生产,想提高生产力的,还真寥寥无几。
这杨赐不但关心,还身体力行,作为一名出身顶级世家的贵族子弟,殊为难得。
“既如此,朕便将此事交给令郎去办,户部、工部和内务府那边将全力支持。”
杨秉愣了愣,“如此大事,尚未经过朝廷协议,恐怕不妥吧?”
都说杨尚书尊重礼制,还真是不假啊,刘志在心里叹了口气,解释道。
“此农学院是朕从私库中拨款,并不涉及朝廷财政,且如今只是试行,名义上还是朕的皇庄。
等到有了眉目再商议不迟,免得浪费时间精力。”
陛下完全自掏腰包的话,确实算得上是他的私产,但此事明显有些特别。
杨秉皱眉思索了片刻,最终还是领命而去,并未多言。
能让这个严谨到有些古板的老人妥协,还真不容易。
隔日,刘志亲自去了一趟郊外皇庄,同时传召杨赐陪同。
这处皇庄占地广阔,水源充足,里面有两条河流蜿蜒而过,甚至还专门修建了一个小型的水库。
里面的地形也很多种多样,平原和丘陵都有,非常适合作为实验田。
很早以前,刘志便借用皇庄来培育发展棉花,并在这里种植了茶叶和辣椒。
现在这三种植物都已经推广开来,但选种优化的道路却永远不会停止。
如今皇庄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杂交水稻和小麦,以及一些常见水果的嫁接改良。
皇庄汇聚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农夫,他们中一部分人是世代为皇家服务,而另一部分人是从地方农官之中选出来的。
可以说汇聚了大汉在农业研究方面的精英。
刘志平时虽然国务繁忙,但也会每隔几个月就抽空来看一看,主要是了解进度,根据自己在后世的经验,提出一些建议。
到如今果树嫁接改良的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帝国常见的大宗水果,桃、李、杏、枇杷、柿子、橘子、苹果等等,都卓有成效。
无论是大小还是口感以及产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其实最让人感到兴奋的是结果年限的提前。
农谚有云:桃三杏四梨五年,要吃苹果等八年,想吃核桃等十年,琵琶望得眼睛穿。
可见在古代,原生品种的初结果年限非常的长,也因此除了一些私家园林,专门种植果树盈利的人非常少。
没别的,实在是因为不划算,时间成本太高了,百姓们喜欢在房前屋后种上那么一两棵果树,主要都是供自家孩子解解馋。
但嫁接技术的出现却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难题,尤其是桃子可以做到当年挂果,李与梨也可以第二年或者第三年挂果。
枇杷,核桃,苹果等原本要十来年才能挂果的树木,也提前为三到五年,这个结果让所有参与研究的成员,都兴奋异常。
最开始他们对嫁接技术是存疑的,觉得有些过于儿戏了,但陛下有令又不得不从。
可谁知没几年的功夫,便能有如此显著的效果,这让他们不得不服气,也因此兴趣倍增。
如今他们早从当年的被动模仿,进步到现在的主动探索和研究,并且个个都乐在其中。
也正因为有了嫁接技术打底,他们对杂交水稻也深信不移,尽管到目前为止,并未取得任何实质性的突破。
但他们仍然相信,应该是自己的技术不过关,否则没理由,书中记载的其他技术都实现了,唯有最重要的一项,反而是假的。
其实这也怪不得他们,毕竟刘志在现代也只是个普通青年,对嫁接这样具有普遍性的简单技术,自然了解的比较多一些。
但对于杂交水稻的原理,仅仅知道些皮毛,对于其他更深奥的东西则是一窍不通了。
在这样语焉不详的描述里面,要想复制出杂交水稻的成功,谈何容易。
甚至是刘志本人都不敢抱太大的希望,常常感叹自己有生之年,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够看得到。
所以,杂交水稻只能作为一个研究项目,先保留着。
把提高农作物培管技术和育种选种的技术,当做了重中之重,目前已经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