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班固把古代足球列入兵家技巧类,并称:“以立攻守之胜者也。”
唐朝颜师古注云:“蹴鞠,陈力之事,故附于兵法焉。”
可以说,蹴鞠在东汉已经达到了高潮,成为集娱乐与训练为一体的项目。
之前刘志实在是事务繁忙,因此很少参加这种运动,现在既然有了兴趣,便想着改革一下。
此时的蹴鞠大部分都是皮革所制,里面填充毛发,贫穷人家的子弟也有用藤条编织的。
这时代既没有pv材料,也没有pu材料,但真皮却是大把,只是鞣制技术没有后世先进。
中国古代的皮革技术发展很早,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大量运用。
到了战国时代,由于皮甲的兴起,使得皮革技术开始迅猛发展。
到了两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兴起,北方游牧部落的皮革制造技术传入了中土。
后来,又融合了古罗马的皮革技术,使得技艺更上层楼,达到了新的高峰。
重开丝路之后,在刘志的倡导下,皮革制品越来越精湛,样式精美复杂的马鞍、皮甲、皮带、皮囊和皮包以及皮衣等等,都刷新了当时人的观念。
大汉的皮革制品也畅销海内外,成为新兴的产业。
但在鞣制技术上,仍一直沿用着芒硝烟熏明矾树皮等土法,生产规模也长期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
这些方法在当时已经算是最先进的了,却耗时耗力,一件皮货,需要经过长达半年的时间,才能鞣制成功。
而鞣制出的皮革质量,与现代根本无法相比,比较硬挺粗糙,不够柔软细腻。
为此刘志召集工匠,与他们商量如何改进。
首先他注意到,古代的皮子是不分层的,全皮鞣制后虽然厚实,但却过于厚重了。
而且,虽然目前来说,由于地广人稀,牛羊猪以及野生动物的皮毛,来源比较广泛。
但随着人口越来越多,皮毛也会变得紧俏起来,事实上,高档皮革在任何时代都属于奢侈品。
所以将皮革分层可以合理运用,节约原材料,减少对于皮革的浪费。
在现代,真皮分层早已是常规操作,普通的分为两到五层,据说意大利那边更是登峰造极,越分越多,最厉害的可以分到十六层了。
就连边角料都可以打碎了,重新压制,真可谓利用到了极致。
但现在没有如此精密的分层机,纯手工分层的话,最好还是从两层开始吧。
其次便是皮革处理工艺上的改进,前世他曾见过爷爷将自家养的家兔皮,鞣制后再拿去卖,因此多少有点印象。
虽然这种家庭土法很简陋,但很明显在鞣制所用的时间上,确实比汉代要缩短许多。
刘志仔细的询问和观察了此时的鞣制工艺,然后和记忆中相对比,寻找两边的差异。
发现从前期处理开始就差别明显,土法处理皮草,会先进行腌制,然后用温水浸泡,去除脏污。
而此时大多数都不是鲜处理,而是用风干的皮子泡软了再制作。
接着用弯刀细心地刮除皮子上多余的残肉和脂肪,这一步倒是一样的。
第三步是脱脂,这一步非常关键,毛皮成品的好坏决定于脱脂是否彻底。在脱脂过程中,应当脱掉脂肪,又不损伤毛皮。
在现代土法中,这一步采用肥皂和纯碱,把肥皂切片,按比例加入纯碱,在兑上温水,然后搅拌。
如果没去干净,还要再重复一遍,然后清洗晾干。
而在汉代,这一步用的硫磺和草木灰,效果大打折扣,费时也比较多。
然后就是鞣制过程,土法一般用的明矾,加上食盐,水,按比例兑好,然后放入皮毛搅拌。
他记得这一步是最费时,差不多要七到十天,鞣制好后续还有许多步骤,如加脂,回潮,刮软,整形等等。
汉代其实也有用明矾鞣制的方法,主要用于皮毛,另外还有植物鞣制方法,主要用于皮革。
后续的过程都差不多,区别不是很大。
刘志发现汉代耗费时间如此之长,主要的原因竟然是在第一步。
当时是先用刀刮除碎肉,然后洒点老石灰水防霉去虫,再挂到树上,长时间阴干。
这一过程十分之漫长,需要三四个月之久,然后进行回软和物理鞣制,再用药液鞣制。
其中物理鞣制,就是用鼓槌慢慢敲打,使皮子结构改变,变得柔软起来。
这一步也需要耗费一二十天的时间,零零碎碎加起来,就比现代的用时长多了。
刘志对前期处理工艺,进行了指导,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提示多试验,多摸索,寻找出最合适的方法。
而去脂这一步,也不是很难,肥皂他早就搬运过了,如今成为中上流社会的必需品。
纯碱的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