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部分被大作坊兼并,行业标准的制定,使得整个规模收缩,从遍地开花到以质取胜。
同时,也变相地解决了桑田泛滥成灾的现象,以及大量农民抛荒进入手工业的情况。
丝织业是大汉规模最大的手工业,有了它的示范,其他工业整改也就容易多了。
另一个规模宏大的产业是钢铁,从采矿到冶炼,再到制造,从业人员也一样众多,但行业情况却并没有混乱无序。
此时的矿产资源还算丰富,所开发的铁矿大多数都是露天的,只有少量浅表性的铁矿。
主要还是因为勘探技术不行,还有地下开采的危险性太大,容易塌方。
以前冶炼行业主要供应的是军队,进行武器和铠甲的锻造。
自从刘志大力发展工业之后,蒸汽机的大量作用,对冶炼技术的要求更高,用量也更大了。
再加上如今大汉帝国在军事扩张上,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所以钢铁用量锐减。
目前,在工业方面反而用量与日俱增,并且还有迅猛发展的势头。
不过采矿业一直掌握在国家手中,基本上都是由政府操作,由于此行业劳动量大又比较危险,传统的做法是大量启用重刑犯。
成规模的冶炼行业,也基本上都是朝廷开办的,民间的铁匠大多数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手艺传承。
为了制造蒸汽机,刘志不得不整合了数个大型冶炼作坊,合并成为工厂,并且实行流水线作业的方式。
其实流水线作业在古代并不是什么稀奇事情,当年秦朝的武器制作就采用了这种形式。
所有的武器和装备都采取分段式制造,工匠们还必须刻上特定的记号,谁出了问题就要追究谁的责任。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好处,分段式制作的方式有利于拆卸和安装,更有利于维修,减少浪费。
自秦代以来,这种生产方式就受到了国家式大作坊的追捧,但在民间小作坊以及大师级别的工匠中,依然采取全程式制作方式。
而刘志进一步细化了流水线作业的方式,以前是一人制作一部分。
比如一杆长枪,枪头由甲负责,枪杆由乙负责,而刘志则改为每人负责不同的工序。
例如同样是一柄长枪,甲负责锤炼钢铁的杂质,乙负责淬火,丙负责成型,而丁则负责组装等等。
这样每个工匠在学习的时候,只需要精于一道工序即可,把这一道工序专心做到极致。
如此一来大大减少了学徒所需要的时间,而质量却反而上升了,甚至效率也大大提高,分工协作带来的好处现代人都懂。
只要有大匠将所有工序的标准确定下来,按部就班分工协作,就能打造出完美的产品。
流水线作业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比较容易进行规范化生产,也为量产制造了条件。
这些年大汉的工业日新月异,已经远远超越了这个时代的正常水准,由于一直在朝廷掌控之中,所以并没有出现其他行业那样特别混乱的情况。
除掉这两个最大的行业,其余的行业就要逊色多了,漆器、金银饰品、陶瓷差不多平分秋色。
一些诸如酿酒、酿醋、制酱,制糖大都采取小规模作业,除了糖和酒,其他的由于销路限制,规模都不大。
而糖酒行业长期以来国家都有所限制,属于管制行业,制盐业就更不用说了,从武帝以来就收归国有。
这些说起来虽然容易,实际执行起来却非常繁杂,哪怕刘志全部规定了期限,仍然无法短时间内完成整改。
但不管怎么说,大汉新生的工业,都开始从野蛮生长,过渡到有序发展阶段了。
经过了十几年的高速发展,也该给这匹脱缰的野马戴上笼头,放缓脚步,否则,再过几年恐怕就很难控制住了。
为了此事,刘志高度重视,亲自追踪调查,督促执行力度。
建宁十二年的夏天,因为一系列改革的问题,皇帝打破了数年以来的避暑传统,并没有出门。
坐镇中央政府,不断地派出临时巡查御史,去往中原和江南以及成都等等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
这些人都是他的亲信,大多正直无私,不徇私情,而且还拥有直接上奏的特权。
另外,龙麟卫也担负起部分检查成果的责任,配合御史院的工作,二者一明一暗,让人防不胜防。
直到秋季,整个改革工作才开始稳定下来,慢慢进入了收尾阶段。
刘志这才松了口气,恰在此时,巡查在外的御史来艳,也传来了消息,长公主刘华在成都顺利产下一子,取名来安。
这让刘志夫妻俩又开心又担忧,这两个孩子,居然一直瞒着他们,等到生了才送消息回来。
要是中途出点什么问题,自己又不在身边,岂不是让他们担心死。
万幸安全无虞,刘华常年习武,身体比较强健,只要不遇到特殊情况,正常来说是没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