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微妙态度,迅速扩散到整个朝野,这是新的风向,关系到所有家族和个人的未来规划。
历史上皇帝做出让权姿态的也不是没有,甚至还有让太子参与管理国事,或者是在皇帝离开京城期间代理监国的。
但事实证明,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姿态,甚至是对皇太子的终极考验。
没能通过考验的太子们,下场一般都很凄惨,废为庶民还算是好的,能不能保住身家性命都很悬。
可刘志自登基以来,便不走寻常路,他处理事情的方式,看起来并不违背常理常规,可仔细一琢磨,便不是那么回事。
那么这一次,我们的皇帝陛下,又到底想干什么呢?
袁盱、李膺之类的一二品大员,却安之若素,他们与刘志打了二十几年的交道,非常了解他的行事作风。
虽然这二十几年来,刘志的性格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确是有迹可循,也是在他们的见证下一步步走过来的。
所以,他们都明白,在这位特立独行的帝王面前,根本不需要挖空心思去猜测,只需要尽好自己的本分就行了。
大佬们无动于衷,可下面的中层官员们,却不可能视而不见,他们中很多人,穷其一生,也没有机会爬上高位。
除非能抓住什么特别的机会,否则,靠自己的努力,出人头地遥遥无期。
眼前,不就是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吗,哪怕明知道一旦赌失败,很可能连今日的地位都保不住,可仍然有大把的人,愿意赌上自己的身家性命。
尤其是一些大家族中,他们都习惯了,不把宝押在同一个碗里,这样不管遇到什么状况,都能保证家族的长远利益。
对此情况刘志也早有预料,但他不会加以干涉,刘瑾将来上位,也需要有自己的一帮人手。
作为帝王,恩威并施是基本的御人之道,如今刘瑾还不到行威的时候,所以,刘志会留给他施恩的机会。
当然,选择和培养效忠的人手,也是一门学问,从这些细处,就可以看出刘瑾以后处理政务的风格。
对于大汉帝国来说,已经过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混乱阶段,现在,早已步入高速发展时期。
所有的规章制度,都建立起来了,国家秩序良好,四海清平。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汉不再需要一位作风犀利硬朗的领导者,而是需要一名风格温和却能坚守原则的守成之君。
因此,刘志的放权行为,也确实是对他的考验,看看他面对纷涌而至的效忠者,能否守住自己的底线。
如果心志不够坚定,就必须针对性的进行调整,不管怎么说,剩余的这四年时间,就是专门拿来过渡交接的。
哪怕实在不行,他也还有机会换一个,当然,他还是相信自己的眼光,相信刘瑾能够胜任这个皇帝的位子。
与此同时,皇太子的婚事也终于提上了日程,皇后邓猛已经放了风声出去,不但要为刘瑾选妃,还同时为襄阳王刘瑜选妃。
毕竟他二人是双胞胎,年龄一致,在别的问题上可以分先后,婚姻大事却得一视同仁。
消息一放出去,就惊动了朝野,皇太子正妃,也就是未来的大汉皇后。
大汉帝国向来外戚强盛,数代皇帝都曾经被外戚控制朝堂,到了刘志这里,嘴上说着要控制外戚的权力。
可你看看邓氏家族如今的恩宠,还不是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权倾整个朝野。
所以说嘛,哪有上不了位的外戚,关键还是要看能不能俘获帝王的心。
只要帝后感情深厚,家族就不愁前程,退一万步来说,就算不得圣心,可只要能生下嫡皇子,当上太后,结果还不是一样。
一时之间,拐弯抹角到皇后身边打探消息的人,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
关于刘瑾正妃的人选条件,刘志决定还是先听一听他本人的意见。
家世和政治因素再重要,可毕竟要相处的是他自己,到时候不说找个两情相悦的,最起码也不能相看两厌吧。
天子无家事,帝后不和也会影响到朝堂格局,继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繁荣稳定。
这日,刘志在长秋宫留餐,顺便把太子刘瑾找了过来,询问他自己有什么条件。
刘瑾想了想,“孩儿觉得家世无所谓,关键本人的品行要端正,当然,其家族也要没有污点,最好是个清流文人。”
他了解自己的父母,在婚姻问题上一直都比较开明,当初自己的哥哥姐姐们选择另一半的时候,也都是自己提过条件的。
刘志闻言点点头,看来他还是考虑过这事情的,只不过,他说的都是政治因素,却忘了考虑自己的喜好。
“那你本人喜欢什么样的女子?”
“这”
刘瑾明显犹豫起来,努力想了想,还是有些茫然,“就像母亲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