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家属随军,也不算什么新鲜方案,以前就有,只不过都是将军级别的。
别说普通大头兵了,就是都尉级别,校尉级别的,也别想。
现在是打算让戍边超过八年的,全部奖励随军资格,光是安置费用,就是一笔天文数字。
要想妥善安排好这些家属,每个驻地附近都要修建个小型村镇才行,或者是扩建最近的军镇规模。
大汉的边境线太长,哪怕只是北境和西北两个方向,算起来也至少超过五十个驻地。
每个驻地就算只投入三十万钱,加起来也是一千五百万钱以上了,这还不算上军属的路费和生活费用。
而实际上的费用,到时候远远不止这些,没有上亿钱的预算,想也不想。
大汉和以前比较起来,是已经富裕多了,可正处在高速发展期间,需要用钱的地方也太多了,账面上钱不少,国库里却没多少存钱。
去年陛下才提出来一个烧钱的西北水利计划,大臣们就被整得头都要秃了。
现在再来这么一出,户部的官员简直就是欲哭无泪,陛下呀,您能消停点儿吗,赚钱真的不容易啊。
见大家明明都表示支持,一谈到细节就默不作声了,刘志也好笑,这种事情皇太子还是没经验,对付不了这帮油滑无比的老臣们。
“随军计划可以分批进行嘛,而且必须要采取自愿行为,再说了,没成家的士兵,可以放开政策,达到年纪的放开在当地娶妻生子的限制。”
众人得到暗示,思维一下子就散发开来,在当地娶妻生子的,各项费用就要小很多,确实划算。
“陛下,臣有个想法,戍边士卒确实是辛苦了,可以从女犯和官妓中选一批人出来,愿意嫁到边境去的,便能够免罪。”
有人开了头,个个都开动脑筋出主意,只要能省钱,一个比一个损。
“臣觉得抛弃家中田亩去边疆的军属,可以一亩换十亩土地,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嘛,哈哈,诸位说是不是。”
这就无聊了,边疆的十亩地,比得上中原的一亩地吗?谁不知道边疆地多没人种啊,纯粹就是欺骗性政策好不好。
“陛下,西北人都是住的毡房,方便放牧,臣以为没必要大肆投入修建土木结构的房子吧。”
这些人的建议,有的确实中肯,有的完全不可行,刘志引导了几句之后,便不再说话,任凭刘瑾怎么处理。
反正到最后还需要他来把关,中间刘瑾怎么做都无所谓,关键还是要让他积累处理政务的经验。
自从刘志开始半放权,并且已经坚持了半年都没有丝毫的改变,不管下面的臣子们心中怎么想,刘瑾都开始兢兢业业地接手国家大事。
最开始他也有些迟疑,不敢放开手脚,更不敢大刀阔斧地动手,但皇后邓猛却鼓励他拿出自己的真本领,不要故意畏首缩脚。
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最后刘瑾决定听从母亲的建议,不再管那些每天都在耳边劝诫的家臣。
他的举动吓退了一部分准备亲近他的世家,改为中立观望,甚至有人开始去接触襄阳王刘瑜。
无奈刘瑜一门心思在科学院上课,根本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对这些人的示好,全都无动于衷。
目前的情况,陛下四个儿子,在京城的只有这两位,清河王刘维还没人敢去联络,那可是犯忌讳的事情。
二皇子刘震出门游历几年了,至今下落不明,皇帝似乎把他忘记了一般,从未当众提起过。
也不知道这位陛下到底怎么想的,如今也不过才虚岁四十,难道就真心打算交权啦?
四年前陛下突然病重,当时的情况特殊,所以满朝文武都强烈要求立太子,确定继承人的身份,以防不测。
可如今陛下的身体已经恢复得很不错了,大汉的医术发展又日新月异,这百年来大汉天子短命的魔咒,应该可以打破了。
所以,没人认为刘志是打算交权,而是另有打算罢了。
朝会过后,刘志就真的暂时放下了此事,完全交给刘瑾去办,自己却忙起了另一件事情。
九月里是他的四十岁生日,因为来自后世,所以他对这种事情比较看重,这些年每个生日都会准备家宴。
当年他给郾太后大张旗鼓的祝寿,开创了新风潮,自次之后,给家中长辈做寿就风靡开来,成为了时尚。
这可是表现孝心的好机会啊,大汉的传统就是事亲至孝,没名气的普通文人,最容易出名的途径,就是孝顺。
因此汉代催生了许多特别极端的孝顺方式,究其原因,许多人也是故意用一些耸人听闻的方式来博取名声。
当然,对于以前的寒门学子来说,没家世,就只能用这种方式博出位了。
可现在他们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还可以考学院,只要够努力,出人头地的办法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