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国的武将地位一直很低下,低下到哪怕是一个三品的将军,在一个六品的京官面前都要低声下气。
也就是前几年那场战争之后,武将们的地位才提高了一些,朝廷虽然防着他们,但是也要依着他们。
这也让他们不想回到过去。
如果当年真的一鼓作气将戎突人给灭绝,以后不要说没有可能保持当时的地位,甚至想回到没有发生战争之前的地位都保不住,存在感只有更低的。
所以,在胜机眼看到来之时,上面发来军令,停兵休整。
然后向朝廷上表数年的鏖战,已经让大军匮乏,想要深入大草原,需要很多的补给,要不然孤军深入敌境,补给跟不上,就只有死路一条。
他们报出来的深入大草原需要的人数和补给,是一个尧国不可能承受的数字。
几年的战争已经将国库耗空了,加征了多次各种名目的税费,老百姓也承受不住了,再加下去,朝廷就要崩溃掉。
所以,只能下诏给那些带兵的大佬暂时停战。
戎突人还没有建国,只是草原上的一些大部落组成的,也不用和对方弄一个什么停战的协议出来想弄也找不到应该和谁来弄。
等战争结束了一两年时间,国库终于有了一点余力,朝廷想要将戎突人这个祸患给除掉,得到的答案是最佳的作战时机已经过去,现在戎突人又恢复了元气,深入大草原和他们做战,绝对的有去无回。
边塞的将领在回表中,表现的非常的痛心疾首如果当初朝廷给他们那么多补给,支持他们深入大草原的战略,就不会有如今的事情了。
把朝廷狠狠的恶心了一番都是千年老狐狸,在这里装什么哈士奇呢?
尧国有可能拿出那样的补给来吗?
究竟是谁不愿意打仗,心里就没有一点数吗?
可是事已至此,也没有办法,都能把这一笔仇恨记在小本本上,然后就不提灭掉戎突人的事情了。
屯田的政策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实行。
朝廷对那些边将的策略就是,要养着他们,也要防着他们,所以就不能把他们养太饱。
要不然这些家伙拥有了太大的权力,领兵n,那就不是好玩的事情了。
屯田的地方,都是贫瘠之地,迁过去的人口也不会太多,可以让那些边军不饿死。
军饷与军械还是由朝廷来支付,这也让那些边将们有了吃空饷的机会。
边境是苦寒之地,去那里当兵必须要给饷银,不然就容易引起营啸。
虽然不多,但也有一些。
靠着吃空饷,那些将军们都可以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
不过这对朝廷来讲,但是是一笔比较巨大的开。
尧国以前重文轻武,甚至是倡文偃武,最大的原因就是养那些军队的负担太大了,严重的侵害了文官们的利益。
盘子就那么大,盘子里面的肉就那么几块,你多吃一块,我就要少吃一块。
所以这归根结底就是利益之争,并不是什么立场之争。
没有战争的年代,文官们得势,武将的利益就被忽略了。
现在好不容易来了一场战争,武将们的地位变得非常的重要,他们当然不想失去这个机会,不能让朝廷觉得以后没有战争了,开始剥夺他们的权利,所以必须要养寇自重。
朝廷那些人也不是不知道他们的想法,但是也没有办法,尧国的安全还是要靠着他们,只能尽量的不让他们有过多过大的权力。
每年秋后兵部都会派人过来巡查,看看有没有吃空饷的事情,也看一看他们究竟有多大的实力。
两方的较劲从来都没有停过,不过都是暗中的较量,明面上还是正常得很。
老刘也是喝多了酒,又想着过几天就要离开边关回到老家,心情有一些复杂,就对着方浩絮絮叨叨的说起了这些事情。
他是队正,层次比黄瘸子要高一些,接触到的东西也要多一些,让方浩对边军有了更多的了解。
边军里面,最苦的就是像他们这样呆在关外的士兵,虽然只有一山之隔,但是大山之北的气候环境比山南要恶劣很多。
最主要的还是,这是在关外,要直面戎突人的威胁,谁知道那群牲口什么时候没有吃的了又会过来烧杀抢掠一番?
所以他们遇上了戎突人,从来就不会手软。
对敌人手软就是对自己的犯罪。
到了五队的屯地之后,老刘给方浩安排了一间没有住人的房间,在他房间里,又跟他谈了很久,发了很多的牢骚,最后才说道:
“兄弟,你刚来没有什么好准备的,就先委屈在这里住几天吧,过几天把这里的事情都交接完之后,我就要回去,我那房子你就可以搬过去住,比这里要好一点。”
在他走之后,已经是半夜时分,方浩也有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