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两大节度使,他们拥有的士兵名额有三四十万,一年的军饷开支就需要几百万。
还好他们是实施的屯田制,让他们边关自治,只用开资军饷,不用开支军粮,减少了一大笔的开支,要不然户部得疯了。
朝廷要支付给两州节度使的不只是一年几百万的军饷开支,每年还有大量的军械,一年耗费的不比那军饷开支低多少。
前几年由方浩手下调派到禁军中的几十个将领清除吃空饷名额而发动起来的裁撤冗余军籍,一刀下去才撤掉了几十万的士兵名额,让朝廷尝到了将大刀砍向军队的甜头。
可是那些地方上的兵营已经挨了一刀,暂时间不适合再砍一刀。
目前能够下手的,也就只有北方边境的那两大节度使。
这两个地方吃空饷的问题一样的存在,虽然说他们作为边关的部队,不可能和内地那些军营一样,空饷占大多数,可是砍掉一半也还是轻轻松松的。
这样就可以省掉几百万两银子的支出。
如果还能够将这两个节度使给撤销,又能够省出一大笔银子。
朝廷必须要节省支出,这是那些当官的共识,因为户部的银子没有那么多,平常的开支还能够勉力维持,要是出现了什么旱涝灾害,需要赈灾,那就是大把的银子要撒出去,朝廷没有办法支出。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王大学士将池旭派出去,问方浩有没有能力镇慑住那两个节度使,让朝廷可以放心的将那两个节度使给裁掉。
可是让他失望的是,方浩的回复是没有那样的把握。
既然方浩没有那样的把握,朝廷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以免那两个节度使想不开了n。
战争打起来的话,耗费掉的银两那就更多了。
十几年前的那一场战争,可将朝廷快要拖入到崩溃的边缘,国库掏空,最后还不得不建立两个节度使,让他们屯田自治,成为了朝廷的隐患。
如果那两个节度使要起兵n的话,造成的危害比戎突人入侵还要大。
戎突骑兵虽然是最强大的攻击力量,可是他们并不会攻城,尧国有足够的能力防守。
而尧国的军队是具备攻城的器械,也具备攻城的技术,所造成的破坏力比戎突骑兵还要严重。
他们只能够等。
等到方浩更加的强大。
这也是为什么池旭从龙城返回过来之后,朝廷又给方浩加大权力,让他成立镇北军,给了他六万正式士兵名额的原因。
他们希望的就是方浩更加强大,然后能够同时镇慑住两大节度使,可以方便他们将这两大节度使给裁撤掉。
方浩那边没有吃空饷的问题,朝廷对那边的支出也不多,特别是朝廷知道他那边有了钢铁厂之后,就没有再进行军械的支持了。
养这样一支军队,对户部的压力并不是很大。
而这样一支军队从目前来看,已经能够替代朔州节度使的作用,使得在镇北军以南的那一二十万士兵都成了摆设。
一支没有驻扎在前线的边关军队,本身就是不应该存在的。
特别是在镇北军对戎突人取得了全面压制的情况下。
镇北军已经成功的在天赐大草原和碧落大草原站稳了脚跟,这两座大草原上的戎突人首领沙鲁也慑服于尧威,选择了成为尧国的附庸国家。
等于朔州防区已经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有镇北军在那里就可以了。
王大学士对方浩还是挺满意的,怎么说也是自己这边的人,能力又强,挺给他长面子的。
而且方浩的实力越强,他在朝廷中说话的底气也越足。
如果没有方浩派出的那几十个人来到禁军之中,帮助当时的太子控制禁军,太子能不能够顺利的登记,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军队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老皇帝死后,对方会不会做出一些什么激烈的举动,谁也拿不定主意。
宫廷兵变又不是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没有掌握住军队,就没有太大的底气。
现在他们想着要将两个节度使都给撤掉,一方面是因为禁军经过一番脱胎换骨的改制之后,战斗力已经得到了很明显的提升。
另外一方面则是边关那边有方浩这一个掌握了重兵的将军存在,两大节度使不管有什么举动,都需要考虑方浩会不会同意。
方浩对朝廷提出的最大的要求,也只不过是迁移更多的边民过去。
实际上这对朝廷并不算是多大的损失,甚至算不上是损失,而是解决了内地一些多余的人口问题。
边关那边虽然是地广人稀,可是在内地很多地方,有很多人都没有地可种,也没有活可干,要不就是当乞丐,要不就是当佃户。
如果当乞丐吃不饱饭,当佃户也没地可种,那些人就有可能发展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做一些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