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城的战事草草结束,陆抗为保存实力选择退却,姜远率领无前营追上了走在前头的大队人马,以全军整装满员的状态把可供八万大军半个月用度的粮草运到了上庸。
但姜维此时已经不在上庸城下,在此迎接粮草的是夏侯霸。
“大将军已经率张翼、廖化两位将军及三万人马渡河东进,留在房陵郡观望的陈泰闻讯退走,现在大军东面已无阻碍。”夏侯霸把前线的局势向姜远介绍道。
听闻姜维已经率先头部队东进,姜远感到有些震惊,赶忙问道:“大将军所部的粮草如何解决的?”
他这批救急的军粮才刚刚送到,姜维又跑到前面去了,这补给起来岂不是更加困难?
夏侯霸得意笑道:“当日击破孙据之后,我军便占了吴军留在堵水东岸的大营,从中缴获军粮不少。吴军另一路人马已经请降,大将军与施绩约定在西陵汇合,届时施绩会向我军献上五万石粮食。”
听到这些有利的情况,姜远松了口气,心想看来自己和陆抗都失算了,这批粮草没有他们想象得那么紧急,不过现在平安运到也算锦上添花。
两军动用十余万人对抗的战场,单独一支军队能够做到的事情太有限了,即便是陆抗那样水平卓越出众的将领,想要靠一己之力扭转败局还是很艰难。
姜远在有了这番思考之后也给自己提了个醒,即便现在他所统率的无当飞军整体战力很高,也不该像过去那样轻易进行冒险的举动。
陈泰从房陵撤退,意味着魏军已经放弃了东三郡的争夺。除了上庸城内仍然困着吴军残部,其余地盘基本已经被他们收入囊中。
但这不算多么大的胜利,远远比不上陇右、关中和凉州,此间名为三郡,其实原本是隶属汉中的三个县。之前也已经讨论过,这块地盘只有在他们同时占有汉中和荆州时才能体现出价值,否则就是一片人口稀薄多山林少田地的鸡肋领土。
陈泰带着一少部分疲弱之师,用这块烂地拖了他们东征的大军两个月,算是给魏国争取了不少准备大战的时间。如果王基在荆州不是无所事事,这个时候荆州的魏军应该已经完成备战了。
如果吴军方面的主帅不是孙据,而是陆凯或者陆抗,没有在上庸葬送掉大半主力,这个时候在荆州长江两岸形成联盟的魏吴联军将给他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但现在孙据已经失败,荆州南部形成军事真空,汉军面临的威胁顿时小了一半。
接下来若能顺利接收南郡,配合武陵蛮夷控制荆南地区,就能与魏军形成隔江对峙的有利局面。有东三郡这个连通荆蜀两地的战略走廊在手,汉军完全有底气在荆州与魏国打长期对峙的持久战。
姜远在脑海中构想了这幅美好的蓝图,此时他们距离达成这一步已经很近,只剩些许阻碍。
陆抗手中的那支人马、上庸城中的残军,解决掉这两个问题,便几乎可以确保将胜利收入囊中。
姜维对此战的预想与此也相差不多,不过他此时还不知道陆抗在后方做的那些试图改变战局的努力,只知道吴军有一支陆抗率领的偏师没有参与上庸之战,此时仍保有较为完好的战力。
姜维的计划是长期围困上庸,直到陆凯、张布和万彧三人的残军绝粮覆灭为止,围困的任务暂时由夏侯霸、胡济和赵统率领留在此间的四万人负责,同时他给竹溪的王嗣传去了命令,让王嗣等下一批汉中来的粮草到达之后,率军将全部粮草护送至上庸,并接替围困上庸的任务。
其本人与张翼、廖化共同领兵东进,准备在西陵与施绩相会。
姜维心中有些急,迫切想要把长江南岸的荆州地盘吞进口中,这是一块肥肉,觊觎垂涎者可不止他们一家,长江北岸的魏军同样跃跃欲试。
孙据兵败上庸时,陈泰就给襄阳的王基送去了密信,建议他立即渡江抢占南郡,以免便宜了姜维。
但王基对此还有些犹豫,毕竟上头的命令是联吴伐蜀,此时若出兵抢占南郡怎么看都怪怪的。
他谨慎地请示了正在许昌辅政的司马昭,随后使者星夜从许昌赶来襄阳,向王基传达了司马相国急不可耐的命令——立刻出兵渡江占领南郡及各处东吴筑造的关隘险要,把蜀军阻拦在西边。
使者还特意强调了司马昭的指示,若遇吴人抵抗格杀勿论。
联吴本就是为了借东吴之力对抗蜀军,吴军上庸一败,在司马昭眼中看来已无利用价值,顺势夺取南荆州才是实打实的好处。既然有利可图那为何不做?忠义?那算个屁啊。
王基不敢违抗司马相国的命令,但魏军对渡江的准备并不充足,毕竟之前所谓的“操练水师、大兴船坞”其实都是做给蜀人看的,他还真没认真考虑过要渡江作战。
这场起于阴谋的战争已经偏离了它的发动者最初的预想,原本战场应该摆在西蜀的汉中或者江州境内,但现在看来最终的决战一定会在荆州。
姜维挺兵越过堵水东进的同时,王基也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