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军进入荆南的消息让王基十分不安,在司马昭先前的命令中,那本来是他在夺取江陵之后顺势摘取的果实。
如果孙据把荆州的东吴军队全部在上庸送掉也就罢了,偏偏留下了一个陆抗,而且还死死地卡住了江陵这个要地。
分明魏吴联军是此战最大的优势,但现在的情况却更像是陆抗帮姜维挡住了江北的魏军,让汉军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进入荆南捞取好处。
按司马昭的意思,王基应该尽快把主力运往南岸,即便不能立刻找到决战的机会,也要对姜维造成压迫,岂能拱手坐看姜维肆意掠地取粮?
他早年跟随父亲据守陇右多次抗蜀,深知粮草问题一直是蜀军的心头大患,而反过来一支不缺粮的蜀军是相当可怕的。
诸葛亮若是不缺粮,当年的渭水之滨究竟是谁先心力交瘁撑不住还不一定呢。纵使司马懿心态再好,也架不住难以容忍蜀军长期侵界驻扎的曹睿连连催逼的。
魏军想要过江,单靠自己的力量是做不到的,襄阳的运兵船几乎被陆抗一战全部报销,现在王基手中掌握的运力一天能往江南运五千军队都已经很极限了,更何况还要运输配套的军械骡马粮草辎重。
除非陆抗同意从江陵派出吴军的船队帮忙,然而现在两边的关系并不融洽。
即便是陆抗,这个时候也有点没有头绪,送往建业的告急文书久久没有回音,仿佛他据守的江陵是一座孤城。
关于如何处理与魏军的关系,建业也没有给他任何的答复。
陆抗的告急文书和请示被压在了孙綝相府的案头,根本没有送到孙亮手中,也没有拿出来在朝廷公开商议。
被姜维释放的孙据一路狼狈逃回了建业,随后就被孙綝藏在了家中,他对孙亮和群臣隐瞒了上庸的战败,对西面的战事采用含糊遮掩的说辞,只说蜀军已经突破魏国的东三郡。
而他之所以这样做,是担心孙据的战败会动摇自己在国内的地位,原本还在是否对孙亮图穷匕见感到犹豫的孙綝在从孙据口中得知战败消息之后便下定了决心。
事到如今他已经别无选择,只有先动手废掉孙亮才能自保。
孙据没能在外领军建立军功成为他的羽翼,着实令他失望,但他们毕竟是一家兄弟,也只有自家兄弟能够在这种株连三族的事情上鼎力相助。
不久之前,孙亮命丁奉斩杀了偏向于孙綝的虎林督朱熊和外部督朱损,此举对孙綝刺激极大。
杀此二人的理由是当年朱公主被孙峻冤杀,朱熊和朱损未能匡谏。
朱氏兄弟孔武有力,熊虎之才,孙綝平素甚喜之,闻讯上表请求入宫为二人求情,但遭到孙亮拒绝。
孙亮毕竟年少,在处理此事时做出了相当意气用事的行为,以至于无形之中错过了对付孙綝的最佳机会。
又或者是他并没有想和孙綝走到刀兵相向那一步,单纯只是想用杀朱氏兄弟二人的行为来对孙綝展示自己的君威,试图使孙綝有所惶恐,好让君臣的关系回到自己占据主动的正轨上。
所以他错过了顺势让孙綝入宫面见自己伺机将其拿下的机会,也没有手段老练地在杀了朱熊和朱损之后收了他们二人的兵权。
他却是气到了孙綝,也让孙綝感到了惶恐,但一个执政经验并不丰富的权臣在面对羽翼并不丰满的幼主的威胁时,更多会选择铤而走险。
孙綝开始明目张胆地攫取建业的军权,把除了直属于孙亮的宿卫虎林之外所有的禁军拉拢到自己麾下,甚至染指了拱卫皇城的无难军。
等孙亮反应过来,被迫想要对孙綝动手时,却又发生了谋事者泄密的疏漏。
最终,孙綝先发制人,率军闯入皇宫,擒杀谋求除掉自己的将军刘承和太常全尚,逼迫光禄勋孟宗上告宗庙废黜孙亮,群臣唯有尚书桓彝一人不屈淫威,随即被孙綝处死。
这一场政变甚至没有在建业掀起多大的血雨腥风,很快就以孙綝全面胜利宣告结束。
乱世之下已经麻木的东吴群臣和建业的百姓们平静地接受了孙綝犯上的事实,众人没多久就私下开始带着戏谑讨论下一位坐上皇帝之位的人会是谁。
这也是孙綝在认真思考的问题,此刻他无比感谢自己的兄长孙峻,若不是全盘继承了兄长从诛杀诸葛恪之后建立的班底和根基,他又岂能走到今日?
在孙亮对自己展露出敌意之后忧虑了大半年的孙綝直到此时才恍然发现,原来只要自己手握权力,改天换日竟是如此容易。
建业的政变对正在荆州相持的三方亦是一道惊雷,只是人与人的悲喜并不相通。
姜维狂喜,孙綝废黜孙亮的行为让汉军进一步攻取东吴的地盘有了更站得住脚的理由。自古出兵讲究名正言顺,现在吴国荆州军偷袭在先,建业孙綝悖主逆上在后。无故废主,邻国理宜相问,何况仇敌之国?
陆抗接到消息几乎晕厥,也总算明白了为何自己之前给建业送去的书信报告没有任何回复。族兄陆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