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1章 纵论天下缓招安  从水浒开始修炼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哈哈哈哈!”

“先生快快请起!”

长笑声中,朱武将吴用从雪地里扶起。心中畅快之处,实在难以言说。

这次三顾茅庐,他不但收服了吴用。事情传出去后,他的礼贤下士之名,也会传遍江湖。

可以说,在三顾茅庐的事情上,两人虽然是相互成就。朱武在这件事情中,却明显收益更大。

而且更妙的是,三顾茅庐的主角中,朱武是作为明主出现。吴用但凡还想点身后名,就不可能背叛朱武。甚至要学习诸葛亮,为朱武奉献一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就是吴用受我三顾后,必须付出的代价。”

“诸葛亮的道路,就是他的未来!”

对吴用完全信任,丝毫不担心他背叛。朱武挽起吴用,就在吴用的草庐中,谈论天下形势:

“当今天下之中,虽有西夏、大理等小国,其实却主要是宋、辽之争,更类似于南北朝。”

“宋朝兵力孱弱,人口、物资丰盛。辽国兵强马壮,人口、物资却不足。”

“故而双方大战后,谁也奈何不了谁。澶渊之盟以后,维持了百年和平。”

向吴用阐述自己的看法,朱武道:

“但是到了现在,事情已有了变化。”

“辽国东北地区,女真族建立金国。”

“今年正月初一,完颜阿骨打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大金,立年号为收国。”

“金辽之间的战争,已经如火如荼!”

吴用闻言大惊,万万没想到辽国的背后已崛起了金国。尤其是听朱武将金国和辽国相提并论,甚至将金国放在辽国之前后,吴用向朱武道:

“主公胸怀天下,吴用愧不能及。”

“只是金国初立,如何打败辽国?”

“莫非金国那边,还有什么秘密?”

朱武向吴用道:

“金国虽然初立,却是宛如朝阳。辽国虽然强大,却是腐朽不堪。”

“更何况金国建立后,已经和大宋有联系。辽国在受到金国和大宋南北夹击后,安能长久生存?”

将童贯四年前出使辽国时,将马植带回的事情,向吴用一一诉说。提到童贯将他的姓名改为李良嗣,又被皇帝赐姓改名为赵良嗣,朱武道:

“马植归宋之后,便献策结好女真、与约攻辽。”

“皇帝听了大喜,甚至赐他赵姓,可见心意已决,即将兴兵北伐。”

“一旦北伐开始,就是我们的良机!”

吴用听了大惊,继而又是一喜,向朱武道:

“主公所言极是,前朝为了边事,在绿林中招安十节度。”

“如今朝廷想收服燕云十六州,一定还会招安。”

“主公逢此良机,定能成为节度使!”

为朱武能碰到这件事,感到欣喜不已。

朱武却没有想到吴用会提到招安,闻言摇了摇头,向吴用道:

“先生欢喜糊涂了,竟能说出这样话?”

“休说朝廷北伐,这次能否取胜。我若受了招安,岂非为童贯卖命?”

“以童贯的禀性,即使我立下功劳,也会被他昧下。让他用士卒的鲜血,谋求封王之赏。”

“故而北伐之事,我是不会参与的。”

早知道北伐会失败,又想在那时起事。朱武在听到吴用招安的想法后,毫不犹豫驳斥。

吴用却有些不解,不知朱武为何有这样的想法。他不认为用士卒性命换官位有什么不对,向朱武道:

“辽国在南北两面受夹击,已是必死之局。”

“北伐眼看能取胜,主公何不参与?”

劝朱武和童贯虚与委蛇,首先谋求招安,再去谋求官位。

见吴用一心谋求招安,对金国的认识也不够深。朱武叹了口气,将一些未来方略,咽到肚子里去

此时他真切地感受到,不是自己在三顾茅庐后,吴用就能够变成诸葛亮。论起对天下大势的了解,他远不如自己!

故而,朱武造反的想法,没有向吴用直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方略,也换了种说法。首先向吴用道:

“先生有没有想过,辽国被灭之后,燕云十六州归哪一国所有?”

“金国崛起之后,会像辽国一样,和大宋和平相处?”

吴用闻言变色,顿时想到了金国在战胜辽国后,实力会迎来剧变。这样一个新诞生的国家,扩张几乎是本能,他们不可能也不愿,与大宋和平相处。

如此一来,大宋和金国的战争,几乎难以避免。以河北禁军百年承平下的废弛,吴用毫不怀疑,只要金兵南下,就能长驱直入:

“如此一来,大宋就危险了!”

“朝廷衮衮诸公,难道都看不到?”

对于未来之事,开始感到忧心。

见吴用能接受这一点,朱武松了口气,见自己的设想,继续说了下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