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以刘延庆为主将,从跟随童贯北伐的西军调兵,南下征讨王庆。”
“白沟河南岸的兵力,将以河北禁军为主,只做监视牵制。”
一直关注着征讨王庆这件事,朱武和燕京众臣听到朝廷调刘延庆南下,作为主将征讨王庆后,都是大笑不已。
作为随童贯北伐的西军大将,刘延庆在白沟河惨败后,接替种师道担任都统制,在雄州整顿兵马,准备北伐燕京。
虽然朱武等人对他不甚重视,也不认为这支被耶律大石打残的兵马有实力北伐燕京。但是以刘延庆多年征战的经验,还有他在西军中的威望,他统领的北伐军余部,还是有能力造成威胁的。
尤其在刘韐担任真定宣抚,从河北招募敢战士补充西军后,朱武为防备白沟河南岸的宋军,不但将李逵的步兵第四师和杨雄的步兵第五师派到白沟河北岸守御,还设立天津三卫、涿鹿三卫等卫所,防备刘延庆偷袭。
如今,刘延庆被朝廷调走,率领残余的十万西军南下征讨王庆。燕京众人在得知这个消息后,都是极为欣喜。
王伦道:“主公刚刚定下攻略河北之策,朝廷就把在河北驻扎的西军调往别处。可见主公是天命所归,天意让主公建功立业。”
“如今之计,当派人经营河北,将来大军南下,一举占据此地。”
率先向朱武道喜,并提出经营河北的建议。认为刘延庆率领西军南下后,河北归朱武掌握,已经是顺理成章之事。
吴用同样建议道:
“白沟河南岸的宋军南下,李逵、杨雄这两个师兵力就能调出来了。”
“可以派他们做第二支援军,跟在卢俊义兄弟后面,支援关胜兄弟。”
“如果前线的战事不顺,他们可作为援军去河东。”
“如果战事顺利,就找机会把兵马停留在河北。”
“乘势对河北展开攻略,等待机会来临,伺机夺取河北。”
两人都这样说,对宋国朝廷没有丝毫忠心的耶律大石,却在思虑之后,向朱武道:
“金国大变在即,如今应该以防备金国为要。”
“经营河北的事情,将来还有机会!”
认为金国的威胁更大,宋国那边以后还有机会。
闻焕章在得到许可后,也同样向朱武劝谏道:
“针对宋国的报刊刚刚创办,如今还没有什么影响力。”
“明公此时南下,难得士人支持!”
“而且金国和宋国还未交战,明公想取得大义,现在不是个好时机。”
认为这件事该缓一缓,等待下次机会。
认真思索这几个人的建议,朱武没有直接将这件事立刻定下来,而是向众人道:
“朝廷为何派刘延庆南下,而不是派他人?”
“刘延庆南下之后,需要多久回来?”
对大宋朝廷最了解,又在最近向宋国发行报纸,闻焕章道:
“朝廷之所以派刘延庆,是因为除了他之外,已经无兵可派。”
“蔡攸曾率领东京禁军征讨王庆,被王庆杀得大败,引出这次征讨。”
“故而东京禁军已不堪用,朝廷除了派遣更能打的西军外,没有第二个选择。”
“但是西军能调出的兵力大多用于北伐,不调遣这支兵马,难以再从西军调出十万大军。”
“所以朝廷调刘延庆率十万西军南下,是最方便的做法。”
“若能平定王庆,将来还会回来!”
以童贯率领刘延庆、王禀、王涣、王惟忠、辛兴忠等人平定方腊的例子,闻焕章认为刘延庆虽然在面对辽国时有些拉胯,但是在南下征讨王庆时,却能大显神威。以王庆的实力来看,他能在刘延庆手下坚持一年已经不错。一年之后,必然被平定下来。
对他这个判断颇为信任,朱武继续问道:
“那么你们说说,朝廷把刘延庆调回去一年,是不是有引诱我们南下的用意?”
“如今我军有六万六千兵马征剿田虎,其余兵马大多在长城一线防备金国。”
“朝廷里面是不是有人知道这件事,所以想办法引诱我们南下,让我们露出反迹?”
将自己从高俅那里知道的消息以推测的形式说出来,王伦、吴用等人,俱是眉头紧皱,耶律大石则道:
“宋国兵马如此孱弱,怎敢用这样的计策,引诱我们南下?”
“以我们的兵力,只需有五万人,便能横扫河北。”
“宋国君臣怎么会如此不智,使用这个计策?”
对朱武的推测深表怀疑,认为宋国君臣,没有这么愚蠢。
然而,耶律大石这样想,深知宋国朝廷内情的闻焕章,却是心中苦笑。因为他知道宋国朝堂上虽然有宿元景那样的明眼人,却更多地是高俅、蔡攸、王黼那样的志大才疏、为非作歹之辈,如果调刘延庆南下是他们撺掇的,朱武所说的推测,发生的可能性更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