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69章 刘柳两人任御史  我在中唐当皇帝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韩愈现在任职的正七品四门博士只是闲职,平常只负责教教书就行了。他教书教得不错,这两年已经培养了八名进士,可谓是很有成就。

但韩愈也不想一直教书育人,做官治世才是他的理想。去年他就给山南东道节度使、平叛淮西的功臣于頔,写了一篇与于襄阳书请求推荐他做官。

韩愈在信中大赞于頔“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这奉承之词说得一套一套的。

于頔和杜佑同是平叛淮西的功臣,杜佑推荐的刘禹锡升官了,而于頔的推荐却失败了。这倒不怪于頔,韩愈这四门博士是刚升上去的,如今还不到一年,他能升官才怪。不就是四个学生考中了进士了嘛,就飘了。

韩愈求官不成,便老老实实地教书了。她一认真就写出了师说这等大作,而后又有四位学生中了进士,顿时风光无限。

但是任期没满是不能升官,就算任期满脸,他只是正七品还需要守选,最后还要铨选,这也太漫长了。

想快速升官,除非朝中大臣推荐。上次韩愈没被推荐成,于是,他又找上了深受皇帝李适宠信、刚上任京兆尹的李实,写了一封上李尚书书称赞于他。

韩愈在书说他十五年来见到的官员不过是“守官奉职,无过失而已。”又言:“未见有赤心事上,忧国如家如阁下者”,这马屁拍得却是不错。

不过,韩愈正是因为这两次求官上书,被后人诟病。于頔虽政绩不错,也有战功,但欺上瞒下、骄横不法。李实更是嚣张跋扈、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

其实这也怪不得韩愈,只能说他眼光比较差。

“今年以来,不雨者百有馀日”说明韩愈给李实写这封信的时候在四月之后。而李实是三月二十四日,从司农卿升为京兆尹的。

当时关中无雨,已现旱灾,正如韩愈所言:“种不入土,野无青草。”这种现象让皇帝李适十分担忧。而京兆尹韦夏卿又好宴饮娱乐,李适很不喜,这才撤职他的职,让李实上位的。

从三品司农卿,职掌农事、谷货、仓储、园苑,相当于后世的农业部部长。去年大丰收,李实就立下功劳,所以被提拔为京兆尹。

刚上任的李实,自然要努力表现一下,他强力镇压盗匪、稳定粮价,确实做到了韩愈所说的“盗贼不敢起,谷价不敢贵。”

不过韩愈这篇文章确实夸大其词:“百坊、百二十司、六军二十四县之人,皆若阁下亲临其家老奸宿赃,销缩摧沮,魂亡魄丧,影灭迹绝。非阁下条理镇服,宣布天子威德,其何能及此!”

关中所有人都感觉府尹亲至,连奸猾老赖都被感动得流泪。

随后韩愈又说:“愈也少从事于文学,见有忠于君、孝于亲者,虽在千百年之前,犹敬而慕之况亲逢阁下,得不候于左右以求效其恳恳?”

敬重仰慕千百年前“忠于君、孝于亲”的大贤,如今见李实了,想去勤恳的侍奉效力。

李宁不禁感叹:“韩愈这马屁拍得也太好了吧!”

京兆尹李实看过韩愈的信后,欣喜若狂,心里默默记下了小韩同志,等着这次旱灾立下功劳后就推荐他。

不知道是不是,老天也看不惯韩愈的奉承之词,两个月后他侄子韩老成就去世了。韩愈声泪俱下地写了一篇祭十二郎文抒发哀思。

后来长安下了雨,韩愈此时又和中书舍人崔邠交好,因而参加了中秋宴会。一个月后韩愈就被李实举荐,担任了监察御史。

中秋宴会结束之后,李宁特意找到了刘禹锡告诫他:“久旱成灾,久涝亦灾,宜多挖坑存水,可防旱涝,以备不测。”

刘禹锡回道:“如今天旱异常,河水尚且骤降,何谈存水?”

李宁悄悄告诉他:“近日将有大雨,严防冲坏麦种。”

刘禹锡听后不以为然道“如今天气闷热,怎会降下大雨,你多虑了。”

李宁义正言辞地告诉刘禹锡“今日必有大雨,你速回渭南,挖坑存水,不得有误。每挖一处坑塘,我与你百石粮食。”

刘禹锡虽不解,李宁为何让他全力挖坑建塘,但百石粮食的高价实在让他大为心动。如今粮食是救命之物,李宁从来都是言出必行之人,所以他高兴得连夜赶回渭南全力挖塘去了。

十数日前,李宁就组织他的几处庄园和五台乡上的民众挖塘存水,但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如今天气干旱,正是取水灌溉之际,怎能将水存入坑塘之中白白浪费呢。

李宁这么做并不是要将现有的水浪费掉,而是要低洼处挖干塘用作蓄水。他的庄园,自然能指使动农人。但五台乡的民众却不买张,李宁只好假传朝廷的名义让他们挖塘。

李宁规定凡参与挖塘之人日日均包饭,五天还可领到一斗粮食。此时粮食短缺,五台乡上的人见挖塘能领到粮食,纷纷跟着李宁干。

李宁以工换粮的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