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0章、舰载机  脑域科技树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3,有更漂亮的流线。无论机动性、升力、速度等各方面,都较33有极大的提升,更超过了米国主力舰载机18。其变后掠翼机翼可前后偏转,从而改变机翼后掠角和翼展,这种布局形式能够兼顾高速性能和低速起降性能。”

一款战机的外形设计极为重要,这个方案是机翼前增加了一对全动式前置鸭翼和缩短了尾锥,主翼和平尾为可折叠式,为适应舰载用途,对飞机的升力特性,短距离起飞性能进行了专门改进设计。这是星儿用专用风洞模拟软件,经过无数次优化而来。此外,机头装有空中受油装置,机尾加装了着舰钩。

“其二,大量采用一次成形技术。主体机身即飞机的承载部件,翼连接部位的机身部位,都用一整块钛铝合金锻造后数控加工完成。这样的工艺能大幅度的增加飞机强度,且加工的精确度也提高很多,这是飞机机身加工工艺的一次革命性进步。”

“其三,超过30的复合材料运用,和整体机身加工技术结合,较传统设计的机身减轻了重量。”

“其四,模块化设计,战损维修便捷。”

“其五,反雷达隐身设计。这是一种与米国22完全不一样的设计理念,22是牺牲了速度、机动性的前提下,通过几何造型缩减反射面,再加上特殊涂层,来起到隐身效果。而这款方案采用的是电子反雷达系统。就可保留4代机的速度、机动性等优异性能。尤其是,日常不启动反雷达系统。敌方以为已掌握了我们战机的雷达特征。可在战时开启反雷达系统,一定给地方一个意外、一个惊喜。”

马由一直对所谓22、35等隐身战机不感兴趣,因为这些所谓隐身的设计理念,牺牲了机动性、速度等战机基本性能。他一直是速度优先、机动性优先、载重量优先的“三优法则”。所谓隐身和反隐身,可用更先进的雷达以及这个时代没有的反雷达探测系统来解决。

如此,综合看,这款所谓四代机,反而超越米国的5代机。甚至在许多方面不是一种技术层次的较量。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