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都谈谈,随便谈,说错了也没事,咱们自己合计多了的话就砍掉一部分,少的话就可以再涨点。
孤呢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各品轶之间的差距不能太大,不能出现如伪宋那般正一品的三公都顶好几百九品文吏这种事。”
大宋的贫富差距是极大的,前文有提及过,东京一个衙役差头的月收入大概是在十五到二十贯区间,那么宰相呢?
以寇凖为例,他官居正一品太师,月钱是六十两。
这是他的官俸。
而寇凖的职务则是宰相,月钱为二百两。
同时,因为寇凖还兼任着三司使、枢密使都职务,各自又分别可以领取到八十两和二百两。
而似寇凖这般身兼数职比较劳累的,按照大宋《职官志》的记载呢,可以额外领取一笔加俸,性质类似加班费、津贴之类。
这个数字不高,大概也就是一个月十五到二十两左右。
另外还会有三十匹绢、两百石粮食以及茶、酒、调料、木炭、丹朱等一应生活消耗品足量供应。
这部分,咱们就姑且作价为八十两。
那么合并起来,寇凖每个月可以从朝廷财政领取走六百四十两。
一年下来差不多八千两不到的水平。
这么一看,对比起清朝中后期,辄动一个一品大员每年光养廉银都好几万是不是有些不起眼。
但是账不能那么算。
清朝中后期的银子购买力已经是大打折扣。
《世界经济史》和《白银资本》中有明确记载,随着欧洲金本位制和联合银行的成立,当时世界上二十几万吨合近五十亿两的白银有绝大一部分,是在中国流通的。
换言之,清朝中后期银子的国际购买力已经非常轻贱。
而眼下寇凖每年八千两的俸禄,按照大宋眼前铜钱与白银的汇兑体系,是可以折合到两万两千贯到两万五千贯区间。
更何况,寇凖还有一百顷地的职俸田呢。
一顷地是一百亩,一百顷就是一万亩。
咱们权且按照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中的记载来换算,一亩地可得米两石至三石,一年两熟统算为五石粮,一石二百文,这就是一贯钱。
一万亩一年就是一万贯。
寇凖是莱国公,赵恒给了一千五百户食邑,按照一户人家十亩地来算,这就是一万五千亩地的粮税不交国家,交给寇凖。
一万五千亩地年产就是一万五千贯,按照大宋十税一的比例,这一千五百户食邑每年就收一千五百贯的税,其他什么苛捐杂税就不算了。
寇凖是个好人,不会多收,咱就这么算。
那么总数统算下来,寇凖一年的总收入大概就是三万五千贯左右。
(这是书中的寇凖不是历史上的寇凖,历史上的寇凖没做过太师,也没那么早当莱国公领食邑。)
一个衙役差头虽然没有品轶职级,但一年也有一百八十贯的收入,和一个九品的吏目差不多。
那么两者之间的差距就达到了近两百倍。
有点类似于后世年薪十万和两千万的区别。
都是国家公务员,这差的也太大了些。
现在骆永胜把这一点提出来,目的就是控制一下这其中的巨大差距,尽量保持一定的公平或者维系到一个可供接受的范围内。
在这个框架约束下,四人很快就炮制出了一份大楚公员的俸禄表。
正一品月俸,文官四百贯、武官五百贯。
从一品月俸,文官三百五十贯、武官四百五十贯。
正二品,文官三百、武官四百。
从二品,文官两百八、武官三百六。
正三品,文官两百六、武官三百二。
从三品,文官两百四、武官两百八。
过了三品这个槛,文武的月俸下降有了一个断崖。
正四品时,文官二百,武官二百六。
从四品,文官一百八、武官二百四。
正五品,文官一百六、武官二百二。
及下依次每级递减二十贯到正七品,文官为八十贯、武官为一百四十贯。
从七品,文官七十贯、武官一百二。
正八品,文官六十、武官一百。
从八品,文官五十、武官八十。
正九品,文官四十、武官六十。
从九品,文官三十、武官四十。
还有便是没有品轶的公员和普通军人,都是二十贯。
按照这份俸禄草案,及时是不入品轶的公员、军人和首辅大臣的差距也才堪堪二十倍,比起大宋头重脚轻的巨大鸿沟要良性许多。
唯独有一点就是低品轶的文武官员,俸禄太高了。
大宋一个赤县的县丞,从七品的文官,月俸才不过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