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林墨满脸的不情愿,杨诗音也很无奈,心说老爹给自己找的这个差事,真是一言难尽……
想到这里,甚至有些莫名委屈,自己好歹也是江南第一才女,多少青年才俊上赶着往前凑,本姑娘理都不理,现在倒好,主动给你教学你还不愿意了。
“以林兄的天分,只需练习个一年半载,明年便可以尝试参加县试,三年之内,有望通过府试、院试,顺利通过后便有了秀才功名,那时候才是真正进入科举之路。”
杨诗音这番话说的比较含蓄,意思是前面的县试、府试、院试都不算什么,等你什么时候有了秀才功名才有资格谈科举。
明朝的科举制比较完善,朱元璋规定的东西朱棣基本上全方位保留下来,整套科举流程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总共六个阶段。
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一般在每年三月举行,连考五场。
通过县试后便可参加府试,由州府的官员主持,在四月举行,连考三场。
通过府试,便有了读书人第一个头衔——童生。
童生又称为儒童,听起来像是个入学孩童的称呼,其实不然,有些读书人要多次尝试才能通过最基本的县、府试成为童生。亦有人得到童生的身份后,院试多次落第,到了白发苍苍仍称童生者不在少数。
获得童生头衔,便可以参加由各省学政主持的院试,成绩优秀者才能成为秀才,也称之为科举生员。
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被称为童试,如宋珏那般连中县试案首、府试案首、院试案首,便是俗称的小三元。连中小三元者,足可以说明此人是天赋异禀之辈,去参加乡试成绩都不会差。
虽然童试阶段一关一关看起来很复杂,但在整个科举当中也只能算作是开胃菜而已,接下来的乡试、会试、殿试,才是科举中的正菜。
秀才,也就是科举生员,需要经过学校、学官的监督考核,还要经过科考选拔,方有资格参加本届乡试,乡试在各省举行,取中者为举人。
中了举就不一般了,举人是有资格做官的,可以委任如教喻、县丞、主薄等,可以做副县级待遇的官,也有例外能做到正县级的,但都是后补,实在没有进士可用了才会考虑直接委任举人。
接下来就是会试,全国各地的举人聚在一起,统一考试,三年一届,因为都是在秋季举行,也称为秋闱,这一次再中就是进士。明朝每一届录取者大约在两百十个左右,换算成一年大约不到一百人,这近百人是经过层层选拔,已经是全国各地精英中的精英。
最后一道考试是殿试,在会试的第二年开春举行,也称为春闱,这一关由皇帝亲自出题,不同的是,前面都是以股为主,殿试却主要靠策论,为的就是防止有些书呆子只会作股,经过最后一道程序,到底谁有真本事,已经是一目了然。
曾鹤龄就是江西的举人,现在来顺天准备参加永乐十九年的会试,因为这个年代交通不发达,通常都是提前一年半载就上路了,而且,所谓的书生进京赶考,都是一路走一路逛,特别是江南烟花之地,路上耽搁一两个月是常有的事。
话本里出现的穷书生没钱吃饭,春楼里姑娘主动送盘缠的故事,基本上都发生在这个阶段。
按理说,曾鹤龄应该是下半年才到,可是他心地仁慈,将自己身上带的钱财分给了路上的穷人,没钱耍了,只好闷头赶路,竟然早到了半年之久。
当然了,这一切距离林墨还很遥远,他现在要考虑的最基本的县试,按照杨诗音的说法,勤加练习,明年参考是有希望的。
“为何一定要等到明年?”林墨有些不理解,问道,“县试不是每年都能考吗?”
杨诗音没想到林墨对科举一窍不通,便解释道:“县试确实是每年一次,可是,大兴县儒学署一个月前就发布公告,宣明了考期,如果在下记得没错,第一场考试就在三日之后。”
“三日之后?”林墨若有所思,又问道,“现在报名还来得及吗?”
杨诗音愣了一下,说道:“理论上是可以,因为报名截止到考前三日,也就是说,只要在今晚日落之前报上名,就可以参加考试。”
林墨点点头,说道:“如此说来,时间是有些紧张……”
杨诗音简直哭笑不得,这是紧张不紧张的事吗?
人家三日之后就要考试了,你到现在才知道考试流程,没有任何准备,甚至都没有复习一天,就要报名参考,你报个锤子的名?
简直是在开玩笑嘛!
可是,看着林墨的样子也不像是在开玩笑,只得继续解释道:“报名不是去县儒学署填个名字就完了,报考人需提供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存殁履历,还需要互结和具保。”
“互结和具保……又是什么?”
杨诗音默默叹了口气,说道:“互结就是要求考生取具同考的五人,写具五童互结保单,如果出现作弊者,五人连坐。具保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