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章:好买卖  蓉大爷的逆袭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该晓得侄儿管着东府上下几十个人的吃喝嚼用,也该体谅一二才是。”贾蓉说完也不多废话,自顾自地走了,贾惜春便跟了上去,拉着贾蓉说话。

“宝兄弟,这次你可是冤枉蓉哥儿,他如今袭了爵,自然要掌着东府,否则岂能服众?你也该学些人情世故才是。”迎春说道。

“二哥哥,你这次可是说错啦。”探春皱眉看了宝玉一眼,随即也跟了上去。

“宝兄弟,你自去罢,嫂子我也告辞了。”李纨客客气气地起身。

一时间,所有人都给宝玉一句话搅得不打算接着聊下去了,纷纷起身告辞。

宝玉却一脸不忿,自己哪里说错了吗?蓉哥儿如今眼里只剩了钱,却哪里还像个国公府的公子,分明就是个商人!

五天后。

街边的叫卖声、喧哗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一个凉棚搭起来的小摊位,青布垫上三碗酸梅汤,罗愍头戴瓜皮帽、穿着灰马褂,旱烟袋桌沿一敲,皱起眉头:“贾小公子,你说,叫我们搞民间驿传的去送书?还要南北往返?”

“不错,当今天子重文章,两位掌柜,如今的时局,什么人的钱最好赚?读书人!笔墨纸砚,哪样是便宜的?尤其是时文书籍,比消遣的还要好卖。”贾蓉微微一笑:“你们,一个搞驿传,一个开书铺,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不然,大可以合伙。罗掌柜运江南时文、名家诗书,在北方,必定大卖。”

贾蓉也不是凭空揣测的,清朝就有商人这样干,大发横财。

事实上,后人包括当时读书人,或许会简单地认为,古代的商人、农民教育程度低,没啥智商,这就是在侮辱古人和先辈了。

清朝前期,商人已经完全发明了打广告、买一送一、促销等手段。

至于小民的智商?明清时期人民健讼,为了打赢官司,不惜自残诬陷,手段层出不穷,多少知县、知府焦头烂额不胜其烦……读书人,大可不必心存优越感,不知变通,在民间也会吃亏的。

罗愍、沈立春自然知晓其中盈利,但这样还不够,贾蓉如今也是胜券在握道:“两位,若是能使我少年成名,何愁没有赚头?”

一旦成名,就可以热销,扬名之后才能立万,而且批阅有讲究,必须快速、精准,比如眼下他摆在桌上的这本《老残游记……定然可以大卖。

实际上,这两位已然有点动心了,贾蓉的来历、名声,他们也有耳闻的。

“小哥的这几篇《老残游记……唔,没有《金瓶梅好看,怕卖不出几本。”沈立春老神在在地喝茶:“还是《金瓶梅最好看……小哥你且说说,怎么个参股法?”

带颜色的好看,你干脆去看《玉蒲团、《洞玄子之类的得了,贾蓉好笑道:“不急卖不出去,明年,明年‘世仁先生’的书定然热销。

其一,我的书、画拿进来,不收钱,一年之内,只收卖出去的一半,另一半,投进来作为经营书铺之用。

其二,这书铺还是你们经营,我不插手,只按投进来的比例分红,你们若是有深谋远虑,我敢保证,不出三年,书社就能开遍大江南北……”

两人面面相觑,都有点不信,但沈立春已经猜测到那些书必然是贾蓉亲笔所写了,谓之天才,毫不为过,他如果少年成名,广交读书人,书铺当然是能大大赚钱的……罗高才瞅着书上的署名“世仁先生”,道:“这时我们跟你干,也不亏,小哥的人情世故、才学我们心里有数。”

写书,不容易,他不是光脑,《老残游记这种优秀作品,只是大体上记得情节,他遣词造句可谓绞尽脑汁,不满意的草稿不知费了多少,钱,也不是那么好赚……

看看曹雪芹,“举家食粥酒常赊”,孩子夭折,老婆病死,伟大的《金陵十二钗作者原准备叫此书名还因为文字狱不得不歌功颂德,而且被迫腰斩了。

施耐庵、蒲松龄他们也不好过……写手,无论古今,都是苦逼的命,这时代根本没有正版的概念,即便有正版,盗版也是满天飞……胡适和俞平伯的新红学之前,世人根本不知红楼作者是曹雪芹,老曹何其悲哀。

而贾蓉一本书能赚几十上百两,不是古代书好卖,是生产、印刷条件所致,穷人家,笔墨纸砚买不起。

书,客户多半是富人家的,昂贵一点,也不足为怪。

黑油大门内的小院花厅,歌舞升平,贾赦左看看,右瞧瞧,胡子揪断了一根:“蓉哥儿……你是说,要以我们西府大房的名义捐一千两出去?”

贾赦心里活动起来,邢夫人又说叨几句,又对贾蓉说道:“蓉哥儿,你这么做是打算如何?”

“大老爷、大太太,我需要大房出人手替侄儿做买卖,放心,银钱定然不会少了大房那一份的。”贾蓉坐在一边,安安稳稳地喝茶:“侄儿明年准备参考武秀才。顺天府在神京建立义仓,这一千两,是投给顺天义仓的。”

贾赦、邢夫人一言不发,看他怎么说,白白捐钱吗?怎么舍得?

贾蓉继续: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