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朱由校的设想,皇明学院的构造当与后世的大学相像,他自己会是学院的院长,以后的每一代皇帝,都永远是院长。
这不是所谓的的名誉院长,挂个名头就完事的那种,而是实际的院长,需要负责管理学院诸事的。
学院之内要划分细致,农业就是农业,医学就是医学,不掺杂其他的知识,他现在急需要的是顶级人才,而像宋应星这样的综合大牛,那是千万中挑一,他根本不敢想大明还会有第二个宋应星。
徐光启虽然也是大牛,但是他严格来说是军事方面的顶级人才,火器大炮这方面,现在无人可以与他相比,他对于其他方面虽然也有所涉及,但并不是那么的突出。
学院将划成六个部分,分别是文学、农学、医学、工学、商学、以及军学,之所以要设置军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参谋,为参谋司增加大批的知兵文人,他们不止要了解行军打仗,还要熟知各处的地形和气候。
“从皇明学院完结学业的学子,一样可以参加科举,且他们在学期间,如家中贫困,可视情况全家免除赋税,一直到学子结业为止!”
然而这些还不够,朱由校说出了一句最令他们震惊的事。
“如果不想参加科举亦或过不了,只要经过朕和学院的考试,一样可以入朝为官。”
“还有那些学工农的学子,朕知道这些人一般都不会舞文弄墨的,不管是科举还是考试,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难如登天。”
“所以朕给他们走另外一条路,他们不必担心结业以后谋不到生计,只要有真才实学,朕都会以他们自身的能力来给他们安排!”
“如果结业以后表现优异,或是做出巨大贡献,朕同样可以赐他官身,还可以封妻荫子!”
皇帝话音刚落,三位大臣都是目瞪口呆,陛下可真是下了血本啊,如果真的将陛下的意思告知天下,那他们简直无法想象。
多少读书人和学子数十年寒窗苦读不就是为了当官嘛?尤其是那些官商士绅家族的,他们毕生的追求不就是能够成为官老爷嘛?
而其中又有多少人因为科举而被拦在门外?
现在有了如此一条捷径,就算不科举都能为官,这得令多少读书人疯狂?
一旦宣布此消息,东林书院拿什么来比?他们整天载量人物、擅议朝政不就是科举无望,指望提高名气后能够走入官场仕途嘛?
朱由校就是要把这些大大小小的书院一拳打翻,让他们无法春风吹又生,永世无法翻身。
“陛下,倘若如此做,朝廷的压力会很大啊,而且百官也未必不会阻止,尤其是东林书院的那些文人,恐怕也会以此为文章来造乱生事。”
“阁老太过小心了,陛下亲征大胜,声威在外,谅他们也不敢!”
王在晋倒是看的明白,如今的陛下虽然年轻,但是有军威加身,那些嘴炮根本翻不起浪花来。
而且陛下也不是神宗皇帝,可不会纵容他们来挑战权威,且陛下每行一步都是计划周全,这些问题想必陛下也早已想过了。
“大司马不愧为兵部尚书,可谓一语中的啊!”
见皇帝一副尽在掌握的样子,徐光启也放心了些。
“现在当务之急是要确定六个学科的主官以及老师,文学方面的人选朕已经有了,主官的人选,三位师傅可有推荐?”
这可就把这三人难住了,当世大儒和名望极高的老先生不是没有,可他们知道的那些人,多多少少都与陛下的敌人有点关系,这些人自然是排除的。
元辅王象乾左思右想,突然他双手一拍,面带喜色的拱手道:
“禀陛下,臣这里有一人,当为最合适的人选!”
朱由校好奇的问道:
“何人?”
“保定府人士、名号钟元的孙奇逢!”
王象乾又介绍道:
“禀陛下,这孙奇逢自幼便被称为神童,于士林之中的影响力极大,而且此人为人清正,虽与东林之人交集,但打不过浅交而已,此人就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这孙奇逢怎么没听说过啊,朱由校都怀疑这人到底靠不靠谱了,毕竟实在是没什么名气啊。
“那他是哪年的进士?现官居何职?”
“禀陛下,前些年他本欲应考,可在这七八年间父母连丧,因此不得不守孝。”
“如今守孝之期早已过去数年,此人也已已年近四十,但孙奇逢此人不太注重功名,也不在乎能不能为官,而是于民间讲学!”
“时至今日,此人还是一介白身!”
这样看来,这孙奇逢倒是有点意思啊,功名和官职他都视为草芥,八成是个心怀大志的人。
王象乾这么大年纪了,想来不会随意举荐夸大的,又在士林之中极具名望,一定有真材实料。
“那就由内阁拟旨,尽快诏此人入京,朕要亲自诏对!”
王象乾躬身道:
“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