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六十二章 山西总督  大明完美暴君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京师

位于皇城之内的总理衙门,王象乾、徐光启、程国祥、宋应星这四位皇帝任命留守的总理大臣正在发愁。

皇帝居然摆了他们一道,并没有依照原计划行动,而是搞了个突然袭击。

等到计划的那天他们去皇宫请求觐见的时候才发现,一时间他们惊恐不已。

幸好英国公张维贤及时告诉他们,皇帝带了五千护卫军,已经顺利出京南下,他们才放心。

可张维贤也并没有透露太多,就算是一直身为重臣的他们,此时也不知道皇帝的行踪。

整个天下,也只有英国公一人知道,皇帝真正的计划和行踪,以及军队要征伐的具体目标、地区和行军路线。

但这些信息他不会透露给任何人,上次北征之事还历历在目,他绝不能掉以轻心。

他也非常有自知之明,他知道皇帝是非常信重他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难免有奸贼小人从中作祟,耍阴谋诡计,因此事事都在尽量避嫌。

皇帝既然已经将军权全部交给了他,那他就不在参与政事了,甚至连会议讨论都很少去,除非涉及到了边镇和军备之事,他才会去了解情况,要不然他连总理衙门都不会去。

虽然五个人同为留守总理,但王象乾等人都有可能三五天见不到张维贤的人,他们对此也是默认的,文臣们始终还是没有从心里没有真正正视过武官。

应该说,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提防着武官崛起,从而抢夺他们手中权力来和他们作对。

就算他们此时都是皇帝倚仗的大臣,同样执掌着大权,也不例外。

在明初之时,太祖皇帝同样面临着文强武弱的局面,江山虽是武官打下来的,但治国理政,还真的离不开文臣。

立国之初的两大官绅势力,可是连太祖皇帝都深深的忌惮。

为此他不得不让徐达大将军兼着中书省右丞相之职,一一种另类的方式夺取权力,与李善长平起平坐,甚至还要高过一头。

目的就是要遏制李善长、刘伯温等这些文臣代表。

李善长是刚创业时就加入的,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很高,因此他比较幸运。

先是封宣国公、后封韩国公,年俸四千石,地位排在国公之首,比徐达还要高。

朱元璋甚至在诏命中直言嘉奖他,劳苦功高,可比汉朝萧何。

而刘伯温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是半路加入的,他到朱元璋麾下的时候,朱元璋早已成势了,已经准备夺取天下了。

没有共同经历过创业的艰苦辛劳,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自然不怎么样,属于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当然这是他当了皇帝稳固了江山以后。

相对于刘伯温的浙东官绅集团,李善长所代表的淮西集团,才是扎进太祖心中最深的一根刺。

在徐达和李文忠等一批武将代表人物去世后。

李善长已经完全成为了淮西集团独一无二的领头羊。

武将们没了大哥,在朝堂上没有了话事人,怎么办呢,那就只能去依附同样身为淮西人李善长了。

所以不管在任何时期,任何一个朝代,文武永远不可能并立。

在战争时期,还能以外部的矛盾从侧面缓解。

可是在和平时期呢?

要么是像唐朝一样,武将藩镇做大,割据一方。

要么就像宋朝一样,以文驭武,不思进取苟且偷生。

当没有了外部的敌人,自然也就会出现内部的“敌人”。

除非有一家完全胜出。

但他们依然不会停下争夺权力的脚步。

他们甚至可以自己打自己,派系党争不就是自相残杀?

因此张维贤的佛系参政,对于双方来说都是皆大欢喜的局面,就算是王象乾这种领过兵打过仗的,同样感到庆幸。

正当他们打算松一口气的时候,朱由校的飞骑夜不收带着他那份草拟的山西官场任命书回来了。

几位大臣看到书信的时候,都是暗自感慨,陛下还真是闲不下来,说好的去西南打土司,怎么先去太原搞事了。

但他们也没有办法,事情已经发生了,这人都已经被砍完了,他们就算有意见或是想反对也没用了,只能尽快把屁股给擦干净。

“诸位,对于陛下在书信当中所说的,暂不定山西巡抚的人选,而增设山西总督一职,直接提领除宣大边镇等地的一省军务,以为如何?”

“陛下还指定了太原知府的人选,现任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商丘知县的孙传庭,此人还从未听说过,不知有人熟悉这孙传庭否!”

这是书信中最重要的两件事,王象乾看完以后当即就先说了出来,听取大家的意见。

“这已经有了宣大总督,还要山西总督何为?”

“山西除了宣府大同两处军镇以外,并无其他重要边塞,境内百姓安居乐业,既无灾乱又无兵事,提督军务是何为?”

“况且山西临近京师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