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继藩进了大堂,太康公主朱秀荣知道方继藩有事要与张信深谈,于是识趣的抱着孩子起身离座,自是回避了。
张信忙要给方继藩行礼。
见张信落魄的样子,方继藩心里感慨,人人都知道吃饭最紧要,人饿了肚子便要死,可真正去学习农学,从事农务的人有几个?
我方继藩和张信这样的人,真是世间少有啊。
方继藩开门见山道:“此次让你回来,只有一件事要交代。听说你在西山,也开辟了一处稻田。”
北方不适合种稻,主要是不似南方雨水充沛。
当然,在西山,屯田所有不少的试验田。
张信是个实实在在的老实人,言简意赅的道:“有数百亩。”
方继藩唇边透着笑容,又问“产量如何?”
张信便道“这些年精耕细作,产量已可至南方的规模,达到一年两熟,一熟四百斤的地步了。”
四百斤……
这想来已是当下稻米产量的极限了。
想来绝大多数地方,亩产量能达到三百斤,就已算了不起。
就这……还是屯田所不断的改育良种的结果。
现在有了显微镜,屯田所已开始对杂交的水稻进行研究,研究的进展,还是有些缓慢。
方继藩想了想,道:“马上就要过年了,过完了这个年,等开了春,便要开始播种,这些年,我命你们寻觅某些特殊的野稻种,不知现在有眉目了吗?”
“寻了许多,什么样的都有。”
方继藩满意的点头。
和张信这样的人,没必要跟他说什么废话,才是最好的沟通,方继藩便道:“开春之后,你就留在京师,好好照料这些稻田,我们争取来试一试,看一看能否将产量突破至千斤。”
千……千斤……
张信不由一愣。
这是足足翻一倍的产量啊。
这……怎么可能。
他错愕的看着方继藩。
虽然大规模的玉米、红薯已经开始推广。
勉强解决了当下粮食不足的问题。
可这些作物,相较稻米而言,难以储存,因而,稻子和麦子,依旧是当下最主流的主食。
可是千百年来,稻米和麦子虽是产量不断增加,可这种增加,是经过漫长的岁月之后,逐渐增加的。
转眼之间,将产量提高一倍以上……张信研究了这么多年的农学,也不过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数十斤,不到百斤的产量而已。
倘若当真如此,这岂不是……这大明的粮产,便可以足足提高一倍以上,这是何等恐怖的地步,自此之后,数不清的粮食,不但可以满足天下人所食,只怕这存粮,还可堆积如山了吧。
在这个时代,官府一直将仓库中的存粮,当做最重要的政绩指标。
人们描写盛世,往往用粮仓的粮食堆砌如山来形容。
因为粮食乃是根本。
哪怕当下工商开始发展,可任谁都明白,粮食才是当下的根本。
张信为难的道“这……只怕……”
方继藩挥了挥手,打断道“现在和你多说也是无益,往后你便明白了,你先准备一下,挑选一些精干的人,这一点试验田,怕是不够,保定那里,也想办法开辟一些实验的田地。你们搜寻的稻种,立即交研究所,噢,你远道而回,先休息休息,回去见一见世伯吧,世伯年纪大了,你又成日不在家,该回去看看了。”
张信脑子里则是嗡嗡的响。
他满脑子想的是,亩产怎么可能达到千斤。
这实是太匪夷所思了。
若是其他无知百姓,或许还真信了,因为他们相信各种神奇的事。
可越发深入研究的人,反而对这些不靠谱的事,容易生出质疑。
当然,这若是方继藩所言,张信倒是不敢不信。
于是乎……他觉得自己的理论知识,彻底被颠覆。
听到方继藩让自己回家,去见自己的父亲。
张信不由苦笑道:“家父上月前往凤阳岁祭,至今未回。”
方继藩一愣,面上的笑容有点僵硬,而后笑了:“这样呀,英国公真是辛苦。”
…………
见过了张信,给他透了底,接着便是朱厚照的事了。
氮肥的研究,已是势在必行。
而今,满朝对于工商都有所质疑。
毕竟,中原王朝有着数千年农为本的历史经验。
之所以农为本,绝不是古人们一拍脑袋想起来的。
古人们是最擅长总结历史经验的一个群体,他们某种程度而言,比任何人都要精明。
无论是帝王还是儒家,纷纷提倡士农工商,其本质就在于,他们见多了农业减产所带来的巨大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