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一百四十五  大明:我是五好太子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疯抢,颇有洛阳纸贵之势。

一时间,各地学子,同窗之间,见面的礼物都是二人文选,有些路远的没能买到,得了一本,千恩万谢。

不为其他,所有的举人们都想从二人的着作中看出文章喜好,到时候好投其所好博得个好名次。

有些家中有关系的,已是打听清楚了这位阁老,知道出题平素喜欢偏,怪,不由得叫苦不迭。

其实这还真的怪不上李东阳,程敏政,这科举到现在都九百年了,之前还好,从儒家经典中截取,还能四平八稳,到现在,可不是东截一点,西凑一点,出的可不都是怪题。

作为全民狂欢的运动,朝廷里也都关注着此事,关于呼声最高的会元人选,莫过于南直隶的苏州府举人唐寅。

这位唐寅,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唐伯虎,如今更是风头无二,应天府的解元,南方士子的佼佼者,更是会元,状元的热门人选。

更是有人私下说,弄不好弘治十二年,要出一次大三元,三元及第啊。

只有朱厚照知道,现在笑得这般高兴,到时候有你哭的。

这或许就是唐寅一生中最风光的时候了,接下来,他的整个人生都是悲剧啊,最后落魄致死。

关于这项全民追捧的运动,朱厚照并没有太在乎,他现在倒是一心一意的在西山搞起了邮局。

要说驿站,老早以前就有了,可要说民间通邮,这可是闻所未闻的。

驿站这玩意儿,为的是传递紧急情况,接待的一般也只有官员。

要说最出名的,就是一百来年后有个叫李弘基的驿卒,后来失了业,改了名,叫李自成,送走了自己的老东家大明朝。

至于民间书信,大都是托着同乡所带,时间不确定,能不能到不确定,就这,还是随机的。

所以啊,这才有了家书抵万金啊。

朱厚照在西山登记时,相当于重新将黄册造册,如此一来,对西山的掌握就更深了一步。

大部分都是河南人,况且州县比较集中,倒也能开辟一条邮路。

况且距离不算太远,成本也不高。

再说了,现在是试运行,说到底,公益性比较大,实际上挣不了什么银子。

这一路上上,招募的人手马匹,铺面,开销,还有在各个府县设立驿点,这些林林总总下来,倒也是要个千两银子。

至于这个银子,朱厚照是不能出的,直接进宫去找弘治皇帝。

见朱厚照说完想法,弘治皇帝又觉得有点意思,以往的驿站专递的都是军国大事,至于给平民百姓送信,这一点朝廷还真的没有想到过。

总之就是很有搞头,不仅是善政,而且最重要的是,省钱。

关键的是,这比驿战那个不仅省钱,还省心啊。

驿卒那个动不动就是几百里加急,那是什么?那个不长眼的敢动手,一站传一站,哪断了,好,附近的土匪什么的,全给你杀光。

至于路上,那都是上等良马,是抢时间的。

还有驿站,还要接待官员,那每年也是个无底洞啊。

至于太子这个,不紧不慢,时间宽裕,住的呢,自费,也不需要招待,安全呢,全是家信,你要是要,拿去啊,只要你有用。

弘治皇帝脑子里飞快的想了想,不贵,千两银子,可以弄一下。

弘治皇帝大手一挥,钱就拨下去。

朱厚照一贯的宗旨就是有了钱,啥事都能给你办拖了。

很快,镇国邮局的牌子也打了出来。

至于具体的事情,朱厚照就安排给了谢步东去做。

代写信的人,就是在西山找了些手不能提,肩不能抗的穷酸秀才什么的。

你说举人吧,你考不上,但也好歹算是有着半桶子墨水,下苦力的活,你又干不了。

正好,活计给你安排了,写写信,不算累,也算是给你找个生计。

至于收费,根据距离的远近,收个十文到二十文不等,距离远近所定。

这下子,邮局的开设在西山不免掀起了一场地震,丝毫不亚于春闱对京师带来的冲击。

对于西山上的人来说,他们不在乎谁是会元,状元什么的,他们在乎的,就是自己身边的小事,就是些柴米油盐酱醋茶。

有个词,叫背井离乡,就是到了以后,落叶归根也是国人最大的精神归宿。

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更是如此,更别说他们这些实在是活不下去,逃荒离开了故土的人。

有句老话,叫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但凡是能有活下去的机会,谁真希望到处流浪啊。

家里的里里外外,七大姑八大姨的,谁都割舍不下啊。

这一眨眼的,也都没了消息,搁谁谁心里也不好受啊。

可现在都好,有机会了,只要花个十几文的钱,就能问问家里的情况。

不识字?没关系啊,村里总会有一两个识字的,不碍事,不碍事。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