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天是免费送给人看的,即便之后算账,也只是几个铜板就能拿一份。
反正活字印刷的成本并不高,东宫那边到了年底也有结余,根本不在乎自己倒贴钱办报纸。
后世搞网络的,开办之初,哪个不是为了抢流量而自掏腰包?
这是寻常小事。
德云社那边也在为此做宣传。
发展到现在,德云社在民间的号召力已经很强大了,他们编的段子和故事广为人知,深受百姓喜爱。
正好过年了大家都闲着,手里自然有点小钱,买张报纸回去,也不算难事——
在这样的时代,知识非常的贵重,一本杂书的价格就够普通百姓攒半年的钱了。
现在这报纸写满了字,才这么点钱,买回去供着也好啊!
还能拿着报纸给家里读书的孩子认字呢,免去了一些书本费。
老百姓精打细算,理智追星。
他们认真一想,响应偶像号召去给报纸催销量,对自己来说还是件好事,便一点都不排斥的赶去通政司摆出来的摊子前要了一份。
通政司还特意派出了几个小吏,负责给不认字的人宣读报纸上的内容。
在官方和民间组织的努力推动下,《文政杂谈》成了京城里的新话题。
“这种大事,哪里能让泥腿子知道?”茶馆里,有读书人很不乐意,觉得报纸这玩意挺好,但随便让人投稿的事,不行!
一旦让文盲们那磕碜的言语登上官方邸报,那便是对他们的羞辱!
污言秽语,不堪入目!
而且让官方主推的论点,竟然还是“孔家不孔”这样的事,更加刺激到了会读书的高贵人类。
所以他们投稿很积极,却是在反对报纸允许百姓登文一事。
这样的傻逼,收到东宫指点的通政司是不会理的。
他们只负责把东宫马甲人的文章登上去抛砖引玉。
而披上了马甲,朱见济也能彻底放飞自我,在言辞之间,猛烈的批判起了孔家。
当然,他也没一来就开大招,把攻击范围从孔家扩大到了目前所有的读书人,只是把孔家做过的事列举了一遍,然后写了一些来自曲阜的采访。
在这些被记录下的百姓话语中,只能说——
曲阜百姓,
苦孔家久矣!
随后,吏部尚书王文也激情动笔,以朝廷重臣的立场,分析了一遍孔家事件对社会的不利影响,并且表态他是支持朝廷替孔子教训不肖子孙政策的。
比起朱见济的马甲,王文是实名上场,并且充分发挥了他的“刻薄”优势,言辞之激烈,讽刺之深重,让人看了面红耳赤,有血压升高之功效。
虽然在事后受到了一点小罚款,觉得他这样的大臣公开放嘲讽有点给朝廷丢人,但王文很快乐。
因为太子在罚款之后,留他同桌吃了一顿饭!
荣耀!
以此为开端,从十二月到景泰七年的正月,连续两个月的大讨论展开了。
朝廷也派遣了采风官去周边进行采访。
老百姓第一次参与到这种正式场合的活动,也非常激动,抓到一个野生的采风官就是一顿侃侃而谈,恨不得把自己都塞到报纸上去。
一想到自己能对传说中的衍圣公进行点评,他们就极为兴奋。
就算大字不识几个,但天子脚下,总有能说会道的北京爷们为采风官们提供材料的。
而庶民的嘴巴开张了,也让老爷们恐慌起来,进一步加快了投稿的步伐。
景泰帝觉得很满意。
一直对着朝廷开炮的无聊人类终于转战场地,去报纸上跟人对线去了。
他终于可以轻轻松松的去过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