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圣元年的正月。
朱见济在内阁举行了新年的第一次会议。
同样有阁臣和六部大臣参与,甚至还多加了一位中军都督府的掌事朱仪——
在去西南历练出本事后,朱仪便被调任成了都督府的管理人员,并且名列皇帝心腹。
这让朱仪总算可以昂首挺胸,为他老爹朱勇犯下的罪过洗白了。
定国公府也逐渐恢复了过去的光荣。
依照过去的例子,这次会议需要提前对一对账本,将去年的总收支情况和今年预备的花销摆出来,让大家心里有个底。
毕竟做什么都要钱。
钱不够,那问题就大发了。
“近来江北之地织造业大兴,税收也足额,只是较之朝廷花费,仍然有些不足。”
“臣提议,可以将商行的三十税一,调为二十税一,以便充盈国库。”
“此外,钞关税行之日久,收入宝钞为主,臣亦是请照门摊课税之例,将之折银征收。”
“还有去年下半年的清田之事,以及西南改土归流……咳咳!”
“臣近来偶感风寒,还请陛下见谅。”
张凤将早就写好的报表拿出来,一边咳嗽着一边说话,脸色不是很好。
朱见济见状免了他的礼,让他继续说下去。
张凤这个干的不错的户部尚书……也是上年纪了。
等会就派人去他家送点药吧。
张凤不知道皇帝对自己的照顾,继续念报表。
自打朱见济鼓励匠户搞发明创造后,飞梭和黄氏机的确为纺织业带来了大变化。
从景泰朝到现在,已经有三四年了,也足够推广到各地。
谁让人都喜欢逐利呢。
只要有足够的利益推动,那人类能在一天内让世界变三变,效率高的让人心惊。
于是在这几年中,北方的纺织行业迅猛发展,加上农会在成立的过程中,不仅会整合分散的田亩,还会拉出来不少被隐匿的人口,这就为纺织厂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农会,是吃不下所有人的。
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安心种田。
在吃饱饭之后,老百姓总会想着要增加收入。
好在随着新式农具不断的被研究小院弄出来,和蒙古的贸易往来中,对方也为大明输送了不少耕牛,方便了劳动,让一个人能负责更多的土地。
于是在纺织厂和土地抢人的过程中,正常的耕作活动并没有受到太大的破坏。
所以还是那句老话说的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看着这些行业发展的欣欣向荣,张凤这个负责国家财政的就心动了。
“张卿家的意思,朕同意了,着内阁之后议定出个合理的方案,随后再呈交司礼监。”
旁边跟着的成敬立马应是。
在景泰帝去世后,朱见济顾念他过去的身份和功劳,仍然把人留在身边。
不过成敬也知趣,除了帮新帝处理一些普通政务外,很多都是交给了早就进了朱见济狗笼的阮伯山来做。
两个新老权宦间并没有爆发太大的矛盾。
而朱见济,则是在心里想着加征商税的事。
大明的工商业税还是较低的。
当初他提出三十抽一,那是为了让商人养成为国纳税的好习惯,现在生产发展了,提一提也是可以的。
总不能让朝廷空着肚子。
钞关税也是一样的理由。
作为大明财政的来源之一,钞关税是很重要的。
只是宣德年间为了挽救大明宝钞的流通,强令人在很多方面都使用宝钞纳税,到现在却是让国库多出来了不少废纸。
如今折算成银两收取,也是应当。
等以后有机会,朱见济还要把大明朝此前定下来的各种杂七杂八的赋税整合一遍,除了米麦这等吃饭的重要品,其他的玩意儿统一换成银两来征收,那才叫舒坦。
没办法,
老朱同志定下来的赋税制度太混乱了。
作为一名考虑了很多,以至于让朱见济怀疑老祖宗是不是也玩穿越的开国大帝,朱太祖方方面面都制订了详细的规矩。
而规矩一多,就不免混乱。
这是朱见济在长时间处理国家政务后的亲身体会。
财政的效率需要提高。
因为国家要做大事,处处都要钱。
所以改革势在必行。
幸好,西南方面在清缴地方土司,将土地收归朝廷后,设立起了新的州府,并且将没必要的卫所改为官田,鼓励百姓开辟出了新的田地……
根据王越递过来的报告,光是贵州一省新增田亩的面积,就比得上其他两三个省的。
当然,后者的土地肯定存在瞒报情况,不然不会有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