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的跟狗一样,逃到自己这边来的“外地佬”,凭什么幻想自己会在鞑靼诸多部落中一呼百应?
更有人不顾大明威胁,还在想着和毛里孩争权夺利,怀疑他是想趁机夸大事实,然后扩张自己的势力。
自己这么聪明,
才不会上毛里孩的当呢!
鞑靼跟大明也是老朋友了,切磋交流的次数也是数不胜数。
毕竟蒙古人穷的不行,必须要经常去大明那边打打秋风。
他们不相信大明的战斗力短短几年就提升了。
虽然有瓦剌、毛里孩的例子在前,但鞑靼人更乐意相信,这是因为对方内斗,给了大明机会。
鞑靼自觉自家的矛盾还没有瓦剌厉害,不会出现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事情。
他们不会内斗,会好好对抗明朝官兵。
但不会是为了毛里孩而这么做的。
只是他们没想到,以前跟大明做的“友好交流”,很大程度上在于大明自己有问题。
谁让大明走向“内敛”后,连“开边衅”都能成为臣子间互相攻击的理由呢?
如此,谁敢大声说要打仗?
就连镇守边关的将领面对蒙古劫掠,也只是停留在被动防卫上,要想主动出击,还得承受来自队友的背刺质疑。
直到朱见济掌权后,根本不在意“开边衅”这事,还处理了好几个拿这个理由找事的文官,这才让将领们多了些进攻的底气。
再者——
现在朝廷给军队发钱了啊!
还是那句老话,很多时候不是钱的问题。
但没有钱是处处都有问题的!
原历史上的明朝军队为什么一到鞑清那边变成绿营,就爆发出了凶残的战斗力,把老东家追着打?
还不是因为新老板给他们发钱!
只要钱到位,神仙都给你干废!
持续衰落了百年的蒙古人算什么东西?
都是让大明将士赚赏钱的游走功勋罢了!
双方都充满了自信,打算在草原上跟对手碰一碰。
自然,这个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朱见济和他的内阁大臣们为了这件事开了多少次会,五军都督府又跟刑部户部吵了多少次,都在起居注郎的笔记里记得清清楚楚。
大明做了这么久的准备,早就把自己的枪杆子给打磨的尖锐无比了。
鞑靼人还想着拿他们用草编制的盾牌来防卫,只能是自寻死路。
从四月底到六月,大明在漠南经历了数次围剿战,在成功打垮鞑靼的主力军后,就分出骑兵对其残余势力进行追杀。
毛里孩到底是没有孛来那样的圆滑,本以为召集别人一块对抗是轻而易举之事,结果却是如水中月一般虚妄。
甚至在面对大明军队,鞑靼内部经过商议后,竟然还让毛里孩出去打前锋。
既然他说了汉人厉害,平时也夸耀自己的勇武,不如先行一步给大家做个榜样。
毛里孩又失望又气愤,脾气一起来,也不过脑子,直接应下,带着人冲了出去。
迎接他的自然是无边的炮火硝烟。
两年前的故事再次重演,可惜这次,毛里孩身边可没有孛来给他断后。
毛里孩心里也早就存了一决生死的意思。
打的过,那他怨愤尽去,能够“衣锦还乡”。
打不过,就直接自杀,免得落到汉人手里被侮辱,回去还要看那群鞑靼傻逼的骚操作。
“到了今天,我才知道当初跟孛来争斗是有多么不该!”
随着身边护卫越来越少,而大明的排枪队越走越近,毛里孩忽然对自己的亲信说道。
也许是有了预感,对方双目含泪,没有说话,只是看着毛里孩。
“若是当时能忍一时之气,随便孛来怎么样,我又何至于此?”
“要是鞑靼人能在外敌面前停止内斗,团结上下,他们又何至于此?”
“只愿长生天庇佑,让我蒙古人畜不绝,成吉思汗的光芒仍然笼罩着他的子孙!”
毛里孩仰天长叹,随后把自己那把已经砍得缺了口的弯刀拔出来,架在脖子上。
“逃吧,这边还有无边戈壁,大不了咱们跑到那里去,汉人追不上来!”
“学一学乌哈噶图汗不行吗?”
所谓的乌哈噶图汗,就是元顺帝。
亲信最终还是不忍,拦住了毛里孩。
但对方摇了摇头,已然是心气尽失,“一退再退三退……我毛里孩是蒙古的好儿郎,绝对不能做这种苟且之事!”
学乌哈噶图汗?
学他被人围剿,慌不择路,最后自己带着几十人逃亡,连老婆都被汉人给抓过去享用吗?
也不看看,自乌哈噶图汗那一跑,这近百年来的蒙古,变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