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9章:西榜和武榜的增设  我要做明世祖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眼了,心想工部如此提议,不是要和他们抢生意吗?

工程出问题了,那背后必然有根源。

那根源不就是御史收入的主要成分嘛!

于是王竑也站出来,请求都察院一同与之查办。

朱见济自然批准了。

反正这种事做多了,总是利国利民的。

总不能他花了这么多钱,就养了一堆废物。

“之后就要举办会试了,礼部那边也要多多注意。”朱见济点了一下陆瑜。

后者举着笏板应是。

由于此前开了一次恩科,所以正常的科举便往后推了一年,等到今年才预备上。

而且这次的科举也有特殊之处。

什么数学法律的,为了当官的举子早就强迫自己习惯了,不成问题。

特殊之处在于,乾圣四年的科举又开了一榜,专门为西部几个省份的举子所设。

朱见济参与过几次会试,甚至刚登基还监考过殿试,对于大明此时的科考情况还算了解。

每轮上榜的进士,大多数为江西、浙江和南直隶等地出身。

虽然有南北榜制度存在,但五成以上也是录取南方的,三四成左右为北方人,剩下的边角料,才能落到边疆各省的考生手里。

录取率很不公平。

而在这其中,科举大省自然又要分去一块肥肉,让每年只录取两百名左右的科举考试,最后金榜题名的进士,基本上都是一个地方的人。

这非常容易形成“党”!

虽然后世伟人曾经调侃过,“无党无派,千奇百怪”,可朱见济还是觉得,要尽量减少这种情况的出现。

加上西南改土归流,以及朱见济下旨放松户籍管制后,也有来自于其他方面的举子参加了这次科考。

他便想趁此机会,再改一改大明的科举情况。

以朱见济此时的大权在手,即便享受了科举福利的文官很不乐意把特权分润给别人,也只能低头。

总不能再弄一次南北榜案出来,杀的人头滚滚吧?

于是“西榜”隆重出台。

来自于西部教育水平较低地区的举子可以自己选择,是入西榜还是按照以往的南北榜参加会试。

西榜的录取率不低,大概会收五百人左右。

但限制在于,西榜出身之人,必须前往大明边疆之地任官,而且升迁上,也是五年一考核,比起普通进士要多两年。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武榜”。

顾名思义,这个榜单面向的不是读书人,而是从各地选拔来的武生。

各级学校里不善于念书,但在骑射打仗方面颇具天赋的学生,或者自认为可以成为“武状元”的,都能去当地州府报名,经过筛选后,再来京师国子监进行登记。

武榜的考生来源也多种多样。

有本就在学校里的,有出身卫所的,还有从军中武会里推选出的……

而武举地点,则是放在京师的两座武校之中,武校名义上由朱见济这个皇帝挂名校长,其实是由国子监和五军都督府共同管理。

一旦选拔上了,这些武进士们都要在武校里学习一年,再去军中听用。

有这么多新花样,还有这么多人来参考,对礼部这个负责安排考试事务的部门来说,的确是一项挑战。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