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田地歉收荒芜了,农民们是没有多余出路的。
找官府请求赈济,可官府面对那么大的烂摊子,也不敢随意接手,很多官老爷是当了缩头乌龟,得过且过的。
开仓放粮更不是小事,需要报告上级审批后才可以去做。
而等流程走完……
也不知道会有多少人饿死。
所以在朝廷疲软无力的情况,自己又没胆子搞零元购的情况下,农民们只能去贱卖田地,从地主手里换取一些救命的粮食和铜板,先熬过荒年再说。
而他们失去田地后,不少人也跟着把自己卖给了地主当佃户苦力,挣扎着继续活下去。
这是很长时间里的老套路了,土地和人口也是在这样的循环里,被人不断的兼并。
幸好朱见济弄了个农会出来。
幸好朱见济有能力把农会强制性的推行到地方上去。
资源被集中在一起,对抗天灾的能力就提高了。
政治上面也在不停的改革,提高官员执政能力,把水利修建和百姓生活情况当做了考核升迁的一大前提,逼着官员去做实事。
以老农的说法,他本是山东那边的流民,被迁移到这里没多久,官府就宣布“以工代赈”,雇佣青壮男女去做事情,老幼则是有免费发放的粥水饱肚。
这让逃荒中的人活下来了不少,也没出现往年饿到吃土的例子。
“这些房子跟田,都是那时候弄出来的……你能想象,官府掏钱让我们干活,搞来搞去,做出来的都归了我们?他们是给我们送钱啊!”
天底下哪里有这样的好事!
到了现在,老农提到几个月前的情况,还是觉得有点梦幻。
“可我看这里的事物都井井有条,不像是灾后匆忙建的啊?”
把田地收拾好了,刘韫和老农蹲在田埂上喝水,好奇的问了一句。
“那是因为有工科院和农科院的先生们下来过了啊!”老农咕咚干了两大碗清水,咧嘴一笑。
要不是提前见过了那些人,以此时读书人和泥腿子的巨大差距,老农面对着太学生们,态度哪里会有如此轻松自在?
早就畏缩着求他们别动手,自己把活都包了。
“工农……科院?他们也下乡?”
刘韫听到这里,惊讶了。
在目前北京城的顶层教育圈子里,太学排第一是肯定的,毕竟它的规模和人数都是首屈一指。
但工科院因为受到皇帝格外的重视,甚至让帝王自掏腰包给人当奖金补贴,也吸引了不少目光。
之后,原本的皇庄也在建立十年后得到改组,由当中经验丰富且参与过培育优良稻麦种子的农学专家牵头,成立了“农科院”。
这个新机构一经组建,朱见济就下旨邀请全国各地的种田好手前去交流,自己还亲自坐镇,那场面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有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农本思想”加持,使得农科院一挂牌营业,就有和两个老前辈三分天下的趋势。
虽然论起人数,工农院加起来都不及太学,但人家知识体系本就不同,也没有走后门进去的,所以在教学质量上,的确让太学生们产生了一点竞争压力。
皇帝去这两个地方的频率,比来太学多多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