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为帝的这些年,朱见济的主要工作是要把大明朝的视线带出东亚,走向世界,把太宗朝的开放和豪迈找回来。
现在大明已经在很多地方延伸了触角,还鼓励起了民众下海,每年流放的犯人基本上只会被扔去两个地方——辽东,或者大明的海外领土,像南非和金洲。
甚至为了让国内的有钱人主动掏钱支持海贸,朱见济已经打算模仿原历史上的英国佬,跟敢于航海,为大明朝实现“天下大同”这一伟大目标做出不小贡献的人分享受益。
由于中华传统概念里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下海的那些人注定无法以为大明朝开疆拓土的理由,然后直接成为所谓的总督,但朱见济可以把当地的矿产、土地和珍惜药材等等,能够赚取钱财的东西承包给他们,并且许诺其子孙进入太学,毕业后去他们承包的地方任职。
从某一层面上讲,这也算是把这些地方“分封”给他们了。
而在大明本土上,富商官绅们被朱见济杀了好几回,已经是“心如死灰”,对于侵吞国有资产的事,慢慢的失去动力了。
毕竟他们还不想死。
在后世,还会跟你讲文明和律法,可能贪腐都给不给你判处死刑,要是把东西吐出来,指不定还可以“戴罪立功”……
但大明朝不一样。
这里是老朱家的地盘,
朱见济就是天,朱见济就是地,朱见济就是所有人的爸爸。
皇帝的态度,皇帝的随口一句话,就能够代表法律。
很显然,他是很讨厌贪官污吏和某些不法官绅的。
朱太祖也这样。
后者为了表示自己对贪官的厌恶,是杀之而后快,将之剥皮实草的。
而朱见济比较温和,在没有贪到他的红线之前,基本上只会被全家流放。
至于那些人在流放路上如何哭天喊地,恨不得当场死掉算了,那就不关朱见济的事了。
所以面对皇帝在海外事物上表现出的“大方”,国内已经被割了几次韭菜的官绅非常惊讶,转而便惊喜的组织起家族里敢于闯荡的后辈去海外开拓新业务去了。
现在吕宋那边找到了铜矿和金矿,产量和质地比起国内来说要好上不少,在国内的宣传口上,基本上让人普遍有了个“海外有金子”的印象。
加上海外蛮夷遍地,社会发展水平落后,自己带上一批人,再摸上一些武器,完全就可以在那些地方称王称霸。
万一真发现了矿产,一夜暴富绝对不是梦想!
反正朝廷是鼓励人下海的,对于敢去海外冒险的家伙,也不介意支援一点刀兵。
国内已经在加大火器的生产了,以前很多冷兵器就要被取代停用,还不如交给别人,转手又收一笔“军火费”。
对于那些只是出海开拓,根基漂泊的人,本土是不怕他们“造反”的。
难不成他们还能凭空变出来大船,然后带着大炮打回来?
开玩笑!
……有了以上种种,乾圣朝的十二年来,主动出海的人并不少。
只要朱见济坚持下去,并且把儿子培养好,大明朝以后是不可能再内卷的。
考虑到这一点,朱见济把目光调回了国内,预备改善一下大明朝的行政体制,保证它能够适应国家以后的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反过来说,上层建筑也是能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的。
除此之外,大明朝的科技也发展飞快。
有了朱见济从“梦中”获得的天书,科技理论是不缺的,缺少的是把理论转化为实际的人才。
而且朱见济并不希望大明朝的科研人员对自己拿出来的那些理论过于依赖,这样并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摸索出具有大明特色的科技道路。
所以他在工科院、农科院设立的前几年,并不急着催人去搞什么实验,也不一股脑的把很多理论都塞到人脑子里,而是慢慢的玩养成,想要把这个思维给人培养出来。
好在等待总是有用的。
朱见济年年往两院里面砸钱,时不时就去那边亲**问,虽说面对学院里学子提出的关于理论的疑惑问题,只能笑而不语,但总算是养出来了一朵花苞。
起码对工科院的人来说,做一些大胆的实验,产生一些奇怪的想法,已经不算“大逆不道”之事的。
谁让皇帝这么支持他们呢?
除了复原一些古代的先进仪器,以及验证皇帝的理论,在很多方面,工科院的想法已经放开了。
早在几年前,他们就计划着弄一个热气球出来,实现人类的上天梦想。
关于飞天,不管在哪里,都可以说是两脚兽的梦幻之一。
特别是在中国古代,有关于上天的神话,数不胜数。
道士穿的衣服,以前被称之为“羽衣”,本意也是希望人能够像鸟一样,长出羽毛飞起来。
现在,随着科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