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的那些学者多多探讨。”
“罗马律法虽说起步时间不及我中华,但其国祚能延续千年,亦有其优点可称赞。”
“西方盛行商贾之事,多国以经商取富贵……有这样的国情在此,其国法也是多重视商业。”
“律法除了是一种束缚,防止有人作恶之外,也算是一种鼓励。”
“在经商过程中,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给人说清楚,能让那些本分经商的人大胆的做去,放心的去做……以后出了问题,也能有法可依,让双方弄个明白。”
朱见济特意把负责编修律法的那些大臣召集过来,跟他们说道。
不只有这些人,还有当初随佐安来到大明朝的罗马学者也被皇帝叫过来了。
朱见济历史学的不好,但高中教科书上对罗马好歹也是讲过一两个课目的。
作为浓缩的精华,能登上教科书的都是格局大、影响深远的东西。
朱见济对罗马别的不了解,可对“罗马法”这玩意儿还是有所耳闻的。
而大明朝和西方建立起稳定的联系后,也没有停止对罗马残留物品的收集,特别是那啥《民法大全》,虽然在东罗马衰败之后被损坏,但通过搬运过来的残留档案,还有一些学者的补充,倒也全面。
佐安还在的时候,朱见济既然给了她一个公主的尊贵体面,那除了让她嫁个老朱家的王爷,实现东西方两顶皇冠统一之外,还请她帮忙翻译过罗马典籍。
毕竟佐安可是个精通多国语言的博学公主。
现在佐安带着孩子去海西国陪老公去了,可翻译工作在其他学者接手后,也完成的差不多了。
眼下朱见济要修改法律,还要扩充关于商业的法规,正好把罗马法搬出来,供大明借鉴借鉴。
全抄是不可能的,因为大明朝自有国情在此,可结合中华实际,让罗马法中国化也有可行之处。
所以朱见济特意让罗马学者们也跟过去,参与大明朝的商律修正。
“律法是国家行事的准绳,要想好好治理国家,就需要有符合国情民意,目光还要长远的律法。”
朱佑栎了然的点点头。
最近他也有看一些他爹写的,关于中华历代律法的总结小册子,倒是能够明白“依法治国”的道理。
汉宣帝就说了,“汉家之道,王霸杂之”。
他爹私底下也经常会背着文华阁的老师们给儿子教导私货,让他知道儒家的话听着很好,拿去管理百姓也不错,但皇帝觉得不能真把儒家的道德伦理当成天理看待。
谁当真,
谁傻逼。
“那父皇为什么对商人这么重视?他们的钱财积累的再多,可朝廷不还是能够轻易的将之抄家剥夺?”
“为什么还要在律法里承认他们的财产,鼓励商人去谋取钱财呢?”
有疑惑就发问,这是朱佑栎的好习惯。
朱见济当然也会好好的为儿子解答。
“商人不生产钱财,他们应该算是财富的搬运工……”
典型的行为,就是拿了此地的货物去彼地去卖。
“但钱财过手,其中意味就不一般了。”
“商人谋利,会想尽办法在交易的两头进行盘剥。”
低买高卖便是如此。
“等他们手里的钱财多了,就有其他的欲望……”
“他们要权力!”朱佑栎不得他爹说话,直接抢答。
朱见济点头,但之后又道,“有欲望也不能算全错。”
人欲,是天理。
人天生就喜欢享受,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积累更多的财富,这很正常。
而别人不会轻易的把手里的钱交出去。
华夏大地地大物博是一方面,但自然的磨砺也是没少受的。
一路风雨走过来,攒钱囤粮可以说是很多人的习惯,总喜欢跟个仓鼠一样,看上去平平无奇,其实挤一挤它的腮帮子,就能从里面挤出来点东西。
鼠鼠我啊,可能藏了呢!
所以要想从这些人手里赚钱,就需要把握市场,把握先进技术。
黄氏机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商人尝到了开发新技术的甜头,以后也会肯掏钱出去,研发一些更便利更普及的东西出来。
只要欲望得当,那就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动力。
“为了钱,很多事情,他们都敢做的……”
朱见济把这些年来欧洲对炎洲的侵略告诉了儿子,还把后世西方殖民者的事迹,用“假设,如果”的形式给儿子做了些普及。
父子对话,私下没有外人,朱见济连“资本主义”都给朱佑栎讲了一些。
对于阶级问题这种死硬难啃的知识点,朱佑栎再天才,现在也只能一知半解。
但这并不妨碍他理解朱见济的意思——
第一,发展商业很有必要,只是需要把绳子抓好,不能让商人有钱有权后跟条疯狗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