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山先生出自江东周家,没错,就是东汉末年,东吴大都督周瑜的那个家族。
周家在南北朝时期也曾显赫过,但就如诗中所写的那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后期早已没落,其影响力只能在江东还有些名气,家中也没什么人做官。
也许是对入仕失望了,于是就潜心做学问。
但世间之事就是这样,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暗花明又一村。
没想到还真做出的成绩,家中除了柏山先生外,其他人虽然不如他,但其学问在江东地界也算的上声名远播。
平日里更是开坛讲学,其门下弟子更是遍布江东,就连现今朝堂上也有不少出自其门下。
当年谢廉就是在其门下学习,虽然未得真传,但柏山先生或许是怜惜谢廉少年失孤,更是被家族欺辱,对其算得上关怀备至。
当初谢廉回到江东做官,将明州港搞得风生水起,更是朝中有人,皇帝也算器重,现今回到长安被委以重任,担任户部右侍郎。
迄今为止,其他学问不错的学生没什么成就,但这个当初只是怜惜其身世的‘愚钝’学生,却成为朝堂显贵。
想到这里他就感叹世间世事无常,人生际遇弄人!
当年谢廉女儿成亲,他也被谢廉邀请,但最后碍于面子就推脱了。
他知道其女儿嫁给了当时正如日中天的好畤侯,他也知道江东不少世家都去了,是什么目的他也一清二楚,他不屑与之为伍。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现在那些世家肠子都悔青了。
本来好好的投入姬松门下,以姬氏的传承世系,他们并不算丢人。
但事情还没搞清楚,连人家姬氏真正实力都没搞清楚,就急匆匆地投入当今宰相之一的萧瑀麾下。
婚礼当天,人家狠狠地给了众人一巴掌,看看来的都是些什么人?
数十顶级勋贵,郑家,裴家,王家更是家主出席,这样的人脉和面子说明什么?
更不要说堂堂太子当傧相,皇后亲自收其妻子为义女,皇帝亲自下旨加封其为建康公主,食邑三百户,让众人目瞪口呆。
除了张家因为是谢廉岳父的原因,早就知道了一些事情,从而投入姬氏外,其他人都肠子悔青了。
但事情就是这样,机会摆在你面前,你不能把握就不能怪别人了。
现在张家因为姬松的关系,也有了了数人为官,这是人家好畤侯亲自举荐的,这是人家勋贵的特权。
更让众人嫉妒的是,只要是姬松举荐的人,朝堂上根本就没有任何波澜,都是以最快的速度给办了。
并且最低的都是一县县丞,县令也有俩人。
和人家一比,再看看其他世家,萧瑀确实举荐了,但也就区区数人才得到了机会,都不够各家分的。
官职也不高,只有一人成为了偏远地区的县令,其他人都是以佐官出任地方,朝堂上一个也无。
但路是自己选的,你自己没眼光也怪不得别人。
柏山看的清楚,这里面绝对有皇帝的影子在里面,看样子皇帝也不希望姬松将江东世家收下。
也有可能是不希望姬松被其拖累。
这次接到谢廉的书信,让他来书院教书。
刚开始还不以为意,但谢廉的言辞很激烈,更是透露出皇帝将是这家书院山长的消息后,他就觉得机会来了。
皇帝做山长的书院会普通?打死他也不信。
别的不说,光说这里毕业的学生,天然上就和皇帝亲近,这是皇帝在培养自己人啊!
加上这段时间长安的风向,他也看到的世家的妥协,虽然不知道具体出了什么事,但他看到了皇帝的决心。
而落的实处,就是这段时间出现在市面上的书籍,和几乎同时招生的太白书院。
但来到这里,他才发现自己想的太少了,也低估的姬松的影响力。
不说这些学术大牛,堂堂前礼部尚书做祭酒,各家勋贵更是抢着将孩子送到书院。
还有隐隐约约隐在幕后的各大勋贵,这是全方位的保障啊!
这样的地方简直就是他们最好的潜居之地,就连自己也莫名其妙地被封为七品博士。
要知道和他一样的足足有三十多人,但皇帝还是全都封了,这可是正儿八经的朝堂命官,是在户部备案的。
只要稍微做出点成绩,他相信皇帝绝对是看在眼里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外放出去了。
....................
姬松可不知道眼前这老头心里短短时间转过这么多的弯,俩人来到银杏树下,姬松则进屋拿了茶壶器具,燃起了小火炉。
柏山先生就坐在一旁看着,他知道最近各家很流行一种新的喝茶方式,听说就是眼前这少年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