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不近情理了!”
王化澄苦笑:“监囯,此条,臣亦觉得不妥。可是没法子,改不了”。
“哦?为何改不了?”
“太祖金口玉言,大明律,子孙守之,一字不得更改”。
原来,太祖朱元璋,打下这如画江山后,费了大量心血,编这大明律。
他起自“淮右布衣”,亲历了元末暴政,因而重视总结唐、宋以来历朝统治经验。形成了“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治乱世用重典”、立法“当适时宜”、“当计远虑”等有针对性的法律思想,并以此为指导,编纂了这部大明律。
编完后,他觉得这部律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后世子孙只要依此治囯,必能囯祚永存。
于是留下祖训,命子孙守住这大明律,不得更改一字。
问题是,法律这东西,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当时适用的法律,用了一段时间后,可能就不适用了。不改怎么行?
老祖宗不让改,后世的皇帝想改。咋办?
只好大颁条例附在大明律后面,以补充大明例之不足。比如,明孝宗颁布的297条问刑条例等等。
因为不让改,所以大明朝制定了各种补充大明律的法规。种类繁多,让人眼花。
大明朝的法规形式,有律、诰、例、令四种。
律,指大明律,基石。
诰,指明大诰,主要是一些案例。因为用刑远比明律苛刻,朱元璋死后,被置之不用。
例和令,是对大明例的补充。足足有数千种,上万条。
朱亨嘉听完王化澄的介绍,十分感叹:难怪那恭城知县会断错案,这么多法律条文,怎么记得过来?
他想了想,说道:“王卿,孤欲将这些律、诰、例、令,合并在大明律里。另外,大明律里不合时宜的法律条文,一律废除。卿意如何?”
王化澄大惊:“监国,这可使不得。太祖留下了祖制,不得改大明律一字”。
朱亨嘉哈哈大笑:“只要利国利民,管什么祖制不祖制?”
崇祯二十一年三月,朱亨嘉令东阁大学士苏观生、刑部尚书王化澄等人重修巜大明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