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长,吾不辱使命,已经将那些该死的阿拉干人赶回去了”,缅甸国都阿瓦,莽白兴冲冲地向缅王、自己的兄长莽达缅名平达力汇报。
阿拉干国,指的是缅甸西面的若开邦,此时依然是一个独立国家。阿拉干人,精于航海和饲养大象,因为经常和葡萄牙人贸易,获得了大量的火器。这个国家很奇怪,军队中的本国军人只有一半,另一半则由、佛教徒、切支丹基督徒雇佣兵组成。
这些雇佣兵很能打,有效地保障了阿拉干国的独立。即使是缅甸的一代大帝、白象国王莽应龙,也拿阿拉干人没办法。他统一了卑谬、勃固、阿瓦、孟养、孟密、木邦、蛮莫,打败了暹罗、澜沧等国,可就是拿不下阿拉干若开。
此时,缅甸的东吁王朝和缅西的阿拉干王朝,均处于国力最强盛的时期。阿拉干人和暹罗人是盟友,经常和缅甸闹摩擦。前一阵子,阿拉干人的雇佣军,又窜入了下缅甸。莽达派弟弟莽白率军去驱逐这些阿拉干人,不负所望,得胜归来。
望着弟弟朝气蓬勃的脸,莽达十分欣慰。打虎还靠亲兄弟啊!他一直牢记着父亲他隆王的教导,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对这个弟弟特别好。这个弟弟也没让他失望,十分地骁勇善战。
莽达继承了父亲他隆王的仁慈善良,却没有继承他隆王老练的政治手腕。继位三年了,因为性格过于温和,渐渐压不住下面那些都瓦王子、贵族、土司、头人,缅甸的国势也渐渐衰弱。
咦,为什么一个仁君,反而让国势变弱了?
这主要跟缅甸的国情有关。这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大大小小的民族有一百多个。居于统治地位的缅族是古羌人的一支,由云南迁徙而来。中南半岛各国之所以害怕缅甸人,缅甸之所以能成为中南半岛一小霸,主要是它施行的是一种制度。
是的,正宗的古代,一种全民皆兵的可怕制度。
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称为阿赫木旦和阿台制度。
缅甸把全国所有的村庄分为阿赫木旦和阿台两种,整个村庄一般都从事同一种职业,由国王直接控制。阿赫木旦村除了一些工匠村外,主要负责打仗。有步兵村、骑兵村、战象村、水军村、洋炮村等等,各村皆设头人管理。禁卫军、骑兵、象兵村等级最高,步兵村次之,杂兵村最次。按照等级缴纳赋税,等级越高,徭役赋税越少。最可怜的是那些阿台村,徭役赋税比阿赫木旦村高得多,有时也要被拉去当杂兵。
这种制度,非常适合战争,却极其不利于经济发展。所以缅甸很穷,首都阿瓦只能算是一座大兵营。
他隆王是仁君,见百姓们日子太苦,在位期间便不打大仗。不打仗,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些,大大小小的军事贵族们却不满意,有不怕死的想和国王掰手腕,被他隆王三两下搞定。终于将经济恢复到了阿瓦王朝时期,国库也充实了起来。…
莽达最佩服他隆王,也想学父亲,不打仗,让百姓过好日子。缅甸的军事贵族们不答应,老不打仗,怎么获得财富和土地?他们越来越不满意莽达,转而支持莽白。很多贵族私下里在传,莽白王比莽达王更适合当缅甸的国王。
孟养城,孟养土司思华正在请蛮莫土司思绵议事。
孟养、蛮莫、木邦、孟密一带的百姓,多属于掸族百夷族,后世称傣族,和阿瓦一带的缅族不是一个民族。孟养宣慰司和木邦宣慰司皆是大明册封的“三宣六慰”之一,蛮莫安抚司本是孟养的一部分,孟密安抚司本是木邦的一部分,大明中期得到册封。
孟养土司和木邦土司曾经联兵打下过阿瓦城,所以和缅族有仇。后来缅族的东吁王朝逐渐强大,复仇,吞并了孟养、蛮莫、木邦、孟密,消灭了木邦罕氏,又拉拢孟密思氏,让孟密的思礼管理木邦。如今、木邦和孟密已经彻底倒向了缅甸,孟养和蛮莫表面上屈服于缅甸势力,但是却一直有分离倾向。
主要是缅甸太狠,缅甸人轮番戍守孟养,向孟养百姓征收重税养兵,当地百姓苦不堪言,流着泪说:“如果孟养不灭亡,我们掸族人何以会到这个地步!”
孟养的百姓怀念孟养被缅甸征服以前的日子,对孟养土司思华促动很大。思华和缅族有仇,他的先祖思个也有译为思箇死在缅人的手里。
听说北方的大明重新强大了起来,可不可以弃缅投明呢?这样百姓们就不用向缅甸人缴这么重的税了。这事风险太大,一个人干不行,得拉着蛮莫土司思绵一起干。
思华想试探思绵的态度,“安抚使,最近蛮莫百姓日子可好过?”
思绵一楞,这安抚使一职,是大明朝册封给自己祖上的,自从降了缅甸,好久没提过了。思华以安抚使称自己是何意?难道是
他想了想,不动声色地回了句:唉,缅人征的税太高了!蛮莫的百姓苦啊!宣慰使,孟养的情况怎么样?”
一听思绵同样用大明册封自己先祖的宣慰使一职称自己,思华内心狂喜,索性把话挑明了说。
“贤弟,实不相瞒,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