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城,东有东溪、西有西溪,呈“人”字形交汇,城便建在这交汇处。南面有紫山、千顷山和千秋岭阻隔,实乃易守难攻之地。
清左标提督李本深,领兵驻扎于此,扼守着由皖入浙的要道。他本是江北四镇高杰的外甥,惜乎舅舅为国而死,外甥却降了清。
作为沙场老将,一见宁国这地势,便心生欢喜。虽然前一阵为了救援紫山,派出了三千兵马,一万守军仅剩七千,但他自信,五千人便能守住宁国。
正想着军情,左右来报:“禀大帅,宣城有反贼作乱,知府张献素、守备钟鼎被杀!”
“什么!”
李本深大怒,这些反贼好大的狗胆,竟然在自己最虚弱的时候,在后方给了自己一刀!宣城可是宁国府治,绝不可置之不理。
想来想去,只得派两千人去宣城平叛,宁国城只剩下五千人。
??
韩旺喜来到了宁国县。一到宁国,便召来胡君信、马义魁、方开之、高继先、于生之、吕四九、周惟德、汪文仲。
“有人告密,沈公已经提前发动,此刻宣城应该已经光复了。沈公要汝等速将人员和兵器偷运进城,只等恩平侯大军一到,便动手放火、夺城门”。
胡君信道:“韩兄,人员和兵器,吾等早已安排妥当。放火好办,只是鞑子防备甚严,如何夺得了城门?”
“无妨,待会吾假装从宣城逃出,向李本深报告军情,将情况说得严重些,劝他征发百姓守城。汝等以壮勇的名义混到城门边,便好下手了”。
“妙哉!韩兄此计甚妙!”
众人正议着,忽报李本深派两千兵马去宣城平叛。
韩旺喜大笑:“哈哈,果不出沈公所料!荡涤氛秽,廓清中畿,光复宁国,正其时也!”
李本深刚布置完军务,忽报宁国府照磨韩旺喜从宣城逃出来求见。他急于了解宣城情况,接见了韩旺喜。
“韩照磨,宣城大概有多少反贼?”
“禀大帅,宣城几乎全城皆反,张知府、钟守备、曹通判全部殉国了。下官九死一生,方逃得一命。依下官看,没有一万,至少也有六、七千贼寇”。
“这么多!”
李本深眉头一皱,有点担心自己派出平叛的两千军队,更担心自己驻守的宁国城。外有明军,内有反贼啊!
仿佛听见了李本深的心声,韩旺喜说道:“大帅,如今宁国外有明军、内有反贼,我军兵力不足。依下官看,不如征发百姓上城协守”。
“征发百姓守城?”
李本深越想越觉得有必要,点点头,“韩照磨此言甚为有理,汝辛苦了,赶紧下去歇息吧”。
“是!”
??
一池春水应江潮,
中起沙鸥数尺高。
谁谓风云远朝市,
乱山深处亦波涛。
此诗描写的是千顷山天池美景。千顷山位于皖浙边界,又高又广,足有四百余丈,是后世着名的梅花鹿栖息地。清将刘忠的五千兵马,就驻在千顷山上的千顷关及其右边的马头关、左边的黄花关上。
“好个雄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苦也!”
恩平侯高明贵叫了声苦,他在紫山吃了个瘪,想从千顷山入宁国,不料这千顷山比紫山更高、更大、更陡!不由得叫了声苦。
把党守素叫到身边,“兴平伯,汝劝本帅来打千顷山,这雄关可不好打啊!”
党守素一笑:“大帅勿忧,此山虽险,守将刘忠却有勇无谋。千顷关,因为山高路陡,难以通行,南宋时即已荒废,只需集中兵力守住马头关、黄花关便可封住山道。可这刘忠,偏要三座关一起守。区区五千兵马,分守三关,岂有不败之理?”
“嗯,有道理,汝继续说”。
“明日大帅令龙海阳领一支偏师佯攻千顷关,大帅和末将各带一半主力攻打马头关、黄花关,这两关一破,便可切断千顷关的后路,困死刘忠”。
“善!”
大明崇祯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三日,千顷关之战打响。
清军五千,明军三万,数量是清军六倍。高明贵令龙海阳领兵六千,不惜伤亡,猛攻千顷关,自己却和党守素各领一万两千兵马,隐藏在马头关和黄花关附近。
龙海阳攻得很凶,让刘忠误以为是明军主力,遂从马头关、黄花关抽调军队增援千顷关。
高明贵、党守素出其不意,忽然出现在马头关、黄花关下,只用了一个时辰,便打下二关。
刘忠大惊,怕明军断其后路,急领残兵从千顷关向宁国逃窜。没逃掉,被明军团团包围在千顷关下。
“皇上,奴才无能,只能以死报国了!”
刘忠泪流满面,他已入了汉军旗,有了自称奴才的资格。作为顺治帝的侍卫,堂堂的三等虾,断没有投降的道理。所以,必须死。
拔出剑,自己抹了脖子。
此战,明军歼敌五千,自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