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二十五章 辽东(九)  南明靖江王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攻下镇江堡后,明军继续沿鸭绿江而上,往义州奔去。

这一日,杨怀正坐船远眺,忽然见鸭绿江畔,有极长一道残垣,一眼望不到尽头,不禁好奇地问道:“鸭绿江畔,怎会有这么长的城墙?”

“大帅,此乃虎山长城”,辽东巡抚邝露说道。

邝露是大学士何吾驺的弟子,亦是名士,劝降李成栋、郑彩,理政安民,屡立功勋,被拔擢为辽东巡抚。本来以他和何吾驺的交情,放到安全的地方做巡抚,压根就不叫事。但他偏要来辽东,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真名士风采也!

杨怀吃了一惊,“长城!鸭绿江畔有长城?怎么只剩下这残垣?”

“唉!吾大明边防慎重,东起鸭绿,西至嘉峪,皆有城墙相连,这鸭绿江畔的虎山长城建于成化年间,本是为防御建奴而建”,邝露喟然长叹,“后来奴酋努尔哈赤禁止汉民进入蒙古和辽东,下令修建柳条边,将辽东长城拆了一大半。这虎山长城,便成了这副光景”。

“岂有此理”,杨怀恨得牙痒,低吼道:“此国耻也!本帅誓报之!”

“不错,凡吾大明臣民,皆应报仇血耻”,邝露亦道。

他是名士,当即慷慨激昂地作词唱道:

浪淘沙虎山恨

血战至辽东,呼啸北风。

虎山深处恨无穷。

万里长城残壁在,难以从容。

雪后海棠红,心事谁懂?

满山碧血慰孤忠。

唯愿饥餐胡虏肉,再赏花丛。

“好,邝兄唱得好”,杨怀击掌赞道,“这满山的红海棠,正象征着我大明忠魂,我等当以鞑虏之血,血祭海棠花!”

就在杨怀与邝露击节高歌之时,义州城外却打了一场大仗。

朝鲜领议政郑太和、兵曹判书元斗杓率领着六万大军,慢悠悠逼近义州。

杨怀给他们的将令是大张旗鼓、虚张声势,慢慢走。走得越慢越好,牵剃住义州之敌便可。

前两天,二人倒还听令,慢腾腾行军。

第三天,元斗杓不干了,来找郑太和,“郑兄,那明军杨帅是何打算?为何要吾军减速慢行?”

“哎,可能是觉得吾等的部下战力不足,只能虚张声势吧”,郑太和叹了口气。

“此言差矣!就算吾等的部下战力较弱,可却有足足六万大军,义州的夷狄不过六千,吾军十倍于夷,用人命拼也能将义州拼下来。吾看那杨帅是生怕我朝军抢了明军的风头,欲独吞北伐大功!郑兄切不可听其诡言,当令三军急进,抢在明军抵达前攻下义州,使其不敢小觑我朝鲜”。

听了元斗杓的话,郑太和有些动心,他和金堉轮流为领议政,却不像金堉那样深得孝宗大王之心。因此,立功固位之心特别迫切。一听,便有些动心。

不过,毕竟是堂堂的领议政,并不偏听元斗杓之言,而是又唤来心腹、弘文馆副校理闵鼎重商议。

一听弘文馆副校理这官名,便知是个文化人。书读得多,爱国的骨气是有的。可惜一样,没带过兵,书生意气,自然觉得军队越多,战斗力便越强。

“元判书说得甚有理,您当迅速北上,抢在明军前独揽收复义州的大功才是”。

“哦,闵校理也觉得吾北上义州必胜?”

闵鼎重慨然说道:“兵者,莫测事也,岂有必胜之理?只是十倍于敌,反不敢战,恐为天下笑!”

郑太和闻此言,愤然道:“大明有忠臣,吾朝鲜岂无义士?传令三军,加速行进!”

六万朝军昼夜兼程,终于抢在明军之前,抵达了义州。

义州城内,六千清军的统帅、理藩院副理事官那喇玛拉看着舆图沉思不语。

他是满洲镶白旗人,尚书尼堪的从子。其部六千清军,有正规八旗蒙古两个甲喇三千人,另有来自使犬部的十个牛录三千人。

所谓“使犬部”,亦称“鱼皮部”,乃是清廷对赫哲、费雅喀、库页等部落的泛称。这几个部落以渔猎为生。冬天喜欢乘坐以犬驾拽的冰橇,故得名。

“兄长,朝鲜军队已至义州,您得拿个主意呀”,甲喇章京那喇兆资急匆匆闯进来了。

“二弟,跟汝说过多少次,要多读些尼堪的书,每逢大事有静气”,玛拉沉稳地说道。

虽然他是理藩院副理事官,可却着实打过大仗。顺治五年,他征调蒙古兵随英亲王阿济格征讨过姜镶。因为这几年满八旗伤亡太众,清廷只好派蒙八旗威慑朝鲜。理藩院管着蒙古事务,便派了他来。

玛拉皱眉道:“此事不太对劲呀!朝鲜人一向孱弱,哪来这么大胆子打义州?必有倚仗”。

想了想又道:“镇江堡可有什么消息?”

“兄长,前些日子,镇江堡尚有消息传来,如今已好几天没有消息了”。

玛拉脸色阴沉,“速派斥侯去镇江堡查看。义州地势较平坦,适合骑兵作战,既然朝鲜人来了,便让这些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