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章 恩情  三国从益州开始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刘釜前两次回乡时,皆是万人空巷。本地乡民中,认识者众多。

当一人高呼起来后,其余人一经确定,于此地阶处,欢呼声此起彼伏。但看刘釜下马,众人全向前围拢拜见。而刘釜和当日回乡相比,黑瘦不少,唯有那双眼睛依旧充满睿智。

见此,一些同乡人叹息之余,忍不住小声嘀咕,打抱不平起来。

“刘君比几个月前相比,要瘦了许多,但可见为南中之事操劳过多矣!”

“是极!唉,可惜连刘君这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之好吏,亦要造人妒忌陷害,吾等只能前来,略尽薄力!”

……

见刘釜走到旁边,大家才停止说道。

于旁人之议,刘釜脸上未有太多变化,一直保持着自下马后的喜悦之色。

他记忆非凡,所以只要是见过一面者,皆能记住。待于短短半刻钟的时间,由队前到队尾,目光从每个人脸上扫过,与之柔声寒暄。这一看,还真有不少熟悉面孔。便是每叫出一个名字,旁人都有种“刘君记得吾,吾当为刘君肝脑涂地”的想法。

日至中午,这才赶来两县边界,马不停蹄之下,就花费了两个半时辰。刘釜心中明白,要想迎接投靠之乡友,赶在夜幕前返回南安县城,自不能再耽搁下去。

否则,今日可能要露宿野外了。

刘釜走出围拢人群,当之站到前侧的高坡上,扬起了双手。所有人瞬间停止了议论,齐齐望了过来。

见之面色柔和,目光诚挚,感叹道:“诸君不惧路途遥远,历经艰难,远离家乡,由德阳之地,带着财物来投,釜不禁感激涕零!”

说完这句话,刘釜面向众人深深一揖。

行以如此大礼,人群瞬间沸腾。许多人拍着胸口,言之“刘君仁义,吾等所为不足挂齿”,另有之言道“同为乡友,能为刘君效命,是吾等荣幸”云云。

等到声音弱小后,刘釜才继续道:“诸君之意,釜铭记肺腑。而今釜于南中艰苦,诸君能来相助,就如雪中送糖。将来事有所成,定不会忘记诸君之恩尔!

子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有诸君之助,南中何愁不会早已平定?百姓何愁不能早日安居乐业?益州又如何不能恢复往昔?”

刘釜后之所言,连发三问,让人瞬间热血沸腾。

面前的千余名乡友,将器件放于地上,齐齐拜倒,异口同声道:“吾等愿以刘君为首!”

此地声势浩大,从远走近的一些南安归田农家主人,见此情景,于旁人打听,即晓刘釜身份,又知来者千众之所为。

当刘釜温言,待率领乡援赶回南安县城时,一老者忙带着一家老小十多人,来到了前侧,满含感怀的向刘釜等人一拜道:“原是将军驾到,小老儿何安携家人向将军,还有往来支援吾南安,驱逐叛军蛮夷的君子们叩谢!

感谢汝等能帮助吾等恢复生地,此中大恩,吾等南安,乃至广大南中百姓,皆不会忘也!当世代以相传!”

刘釜迅速将面前之人扶起,面上依旧带着柔和笑容,叹息道:“长者不必如此多礼!

今汉室衰微,益州地方官寺不复从前,无法震慑宵小,此等为吾等吏者之责也!

反倒是同属蜀内乡人,能来此相助,真是为义士也!

君若有心,记住面前来人即可。若是来日蜀内其他之地有难,愿诸君皆能守望相助才是!”

刘釜满面坦诚,不好名利,将所有功劳都推到了愿意相助南中平叛者的身上。不仅让今次来源的乡友感诚,便是让此地的南安百姓,也感怀其人亲近之余,更是大公无私之辈。

而“同为益州人,守望相助”之言行,正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最好诠释。

旁人见之,无不叹服,纷纷起声道:“吾等谨记刘君教诲!”

再看面前耕种之地,刘釜索性将马匹交给亲卫,一路与德阳乡党步行,一路与农人畅谈。

言及民以食为天,向之问起了冬日“备耕”事宜,且告之,不用今岁之乱,未有收成,明岁会没有种子之事,但自明岁后,只要是他所安置监管的南中所有县寺,都会由农监执行,为各家各户分发免费优良种子。

当刘釜等人赶着车马,逐渐消失在远方路上,老者何安一家人才恋恋不舍的收回目光。

往家返的路上,何安向家人道:“吾等何氏,原是巴郡人,但这几年来,巴郡多地之乱,不得不搬居至此,没想到今岁又逢上蛮夷之乱。

若非平南将军之部从击败蛮夷,吾等或死于蛮夷之手,何来重返家园!

吾等虽是小民,即是将军不在意,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何成、何平……汝等当记住此中大恩才是,勿要忘却!”

“大人之言,不敢忘尔!”何氏人纷纷道。

回到南安县城时,天色确已日落。

为了迎接乡援,在将军府的主导下,早于城北的方向,搭建了连绵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