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关内、河东之间渡口  晚唐浮生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个渡口的形成,往往有几个因素:

其一,当时的地质水文条件。

很好理解,历朝历代气候、水文甚至河道都不一样,必须依据当时实际情况。

其二,当时的经济贸易路线。

这个很正常,渡口大部分还是在和平年代使用的,荒山野岭谁废那劲去设渡口?

其三,当时的配套公路。

渡河后上岸,你终究要走驿道,必须要有配套的公路。

下面就讲讲关内道与河东道之间的黄河渡口及配套公路,其实之前有章节提到过了,我自己忘了哪章了,可能有人记得,懒得找了,重新整理一下。

公路历朝历代也不太一样,路线不一。前朝存在的路,在本朝可能完全废弃了,无法再通行,除非你征发民夫重新修路。

这里主要以唐代公路为主。

唐代渡口基本都是国营的,即天下舟津济梁都有令,从九品。

渡口设关城及码头,配渡船、水手、工匠,都是体制内人员。

从北向南数:

一、榆林关

胜州东三十多里的黄河西岸,此渡口隋代就有,即榆关总管。

现代位置为内蒙古托克托县附近,因唐代黄河河道与现在差别极大,大概了解一下在哪就行。

这个渡口有配套驿道,向西三百里至中受降城,安北都护府所在地,中受降城再往西三百五十里至丰州。渡河东北行一百里至振武军城,东南行三百八十余里至朔州。

二、河滨关

位于胜州河滨县城东面一点点。

河滨县,在今山西偏关县西、河曲县东北那一个拐弯的地方,黄河西岸。

贞观七年置河滨关。

这个渡口历史很悠久了,北魏时叫君子津,唐代置河滨关。

北宋时废弃。他们在唐河滨关以南约百里处置河滨堡,设雄勇津。在唐河滨关以北设久浪津,与西夏、辽国互市贸易。

唐代渡口在北宋废弃的原因不明,大概率是军事原因,离前线太近了。

渡口向西,进入沙漠、草原,至榆多勒城。

向南、向北接入丰胜驿道、麟胜驿道。

渡河向东,有驿道经朔州通往云州,东南行,可经草城川进入岚州地界。

三、合河关

蔚汾河汇入黄河之口南岸。今山西兴县境内,唐代合河县北。

这个渡口在唐代就比较重要了,是关北、河东间的交通要道之一,居然设了馆驿。

码头大小、水手规模、船只数量等都要多出很多。不要觉得是个渡口都一样,根本不是一回事,码头的吞吐量是关键。

18、19、20世纪,登陆战都是一场噩梦。玩过钢铁雄心的都知道,对登陆作战是有巨大的惩罚的,现实中也一样。乱哄哄的人员,四处堆放的物资,彷徨的心情,永远不足的运力等等,敌人都不用半渡而击,放你过河又如何,只要没整队完毕,照样轻松打崩。

基本上,只要守渡口的不是智障、弱鸡,哪怕守军兵力远少于渡河的攻方军队,也能轻松取胜。

合河关渡河向西,介入麟胜道。合河关向东,经蔚汾关,可至岚州,总共二百多里。

四、孟门关

绥州绥德东一百三十里、石州离石西九十五里的黄河东岸。

东岸置孟门关、孟门镇,百步之外就是石州定胡县县城。

从这个架势就可以看出,这个渡口十分重要。

确实,此关/津为开元十三中关之一,有馆驿。孟门关有守兵不算,还专门加设一个孟门军镇,额外驻兵。东面百步外就是县城,还有轮戍的土团乡夫,架势确实很大。

这个渡口为什么规模这么大,地位这么重要呢?

因为他配套的驿道体系不得了。

向西接上了横山北麓的东西向大驿道,沿途有绥、夏、宥、盐、灵五州,再接上通往河陇、安西的道路。

向东,经石州、汾州,通往太原。

北宋时此渡口仍在用,曰伏落津,对岸是绥州铁茄关。

五、永和关

延川县东四十里、永和县西六十里的黄河东岸。

开元七下关之一,对岸是延州延水关。

此渡口向西,经横山入灵夏,东至隰州。

此关在唐代不重要,因为横山道路特别难走,也没有靠谱的驿道,一般是走关北灵夏平坦的大道,那就是走孟门关渡口了。

但北宋不一样……

他们的主驿道在横山中的栲栳城保安军一线,且栲栳城也是与西夏互市之所,因此永和关还是蛮重要的,专门设了馆驿。

永和关到隰州一百四十里,有驿道。

六、马斗关

当蒲水入黄河处。

渡口往东不到七十里至大宁县,又东北八十多里至隰州。

渡口往西一百多里至延州。

小渡口、小透明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