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契丹圣地,木叶山其实没什么神奇的地方。
在邵树德看来,这就是一个沙丘罢了。
沙丘之外,是典型的北部辽泽地貌:沙地被固定在沼泽中,榆树林、柳树林连不成片,稀稀拉拉,东一块草地、西一块草地点缀在沙地之中,是牛羊的生命之源。
事实上邵树德很好奇,辽泽之中哪来那么多沙地的?有的沙地甚至完全被沼泽包围,但并未被环境改造为草地。
木叶山旁边开辟了一些耕田。种地的人还在,都是奚人奴隶,大概有千余户的样子。
田间种的是糜子,此时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邵树德信手折断一株,拿在手里仔细观看,这就是黍,先秦时期北方着名的农作物。
时移世易,现在北地种黍的地方很少很少了,基本已是粟米和小麦的天下。而且小麦的种植比例在不断攀升,慢慢就要成为主流农作物。粟米将仅存于干旱或贫瘠的地方,作为补充。
“朕闻奚人种糜子,亩收三五斗。就这产量,还种个什么劲?和二十多年前横山党项一个德行。人家现在进步了,亩收八斗以上,你们还差得远。”邵树德放下糜子,看着罨古只等人,说道:“契丹人要想过好日子,还得跟着朕。”
“陛下乃无上可汗,契丹八部无不从焉。”罨古只立刻凑趣道。
邵树德没理他,看向身边的一个小孩,道:“赞华,你觉得这地方如何?”
“应该不如中原。”赞华说道。
“赞华”原名耶律突欲,阿保机长子,刚被邵圣赐名“邵赞华”。
他不是很喜欢圣人,因为他昨晚偷看到母亲被圣人抱在怀里,一脸不情愿。但他九岁了,不是什么都不懂的稚童,明白自己今后若想过的舒服,还真只能靠眼前这个男人了。
“你总算有几分见识。”邵树德笑道:“差远了。不说河北、河南了,连关中的地都比这里好太多。你看那里的荆棘、杂草,矮矮一丛,长都长不高。”
邵树德其实有些奇怪,他记得后世的东蒙是黑土地啊,但这里又是一副科尔沁沙地的地貌,也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但可供耕作的土地确实是有的,得到河流两岸了,那里也是奚人的耕作区。
“月理朵,你去过扶余府,觉得那地方怎么样?”邵树德又问道。
此女已换了一身汉人衣衫。
昨晚还彻底洗沐了一番,邵树德亲自监督。原因是草原人洗澡少,身上味道重,因此他盯得很紧,身体的每一个角落都要洗干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洗完之后,他亲自验收,仔细检查。
检查完后,发现还有很多黏黏的地方,于是又重洗了一遍,这才作罢。
余庐睹姑、萧重衮、菩萨奴都经历过这个过程,月理朵也不能例外。
“太冷了。”月理朵本不欲说话,但对上邵树德的眼神后,只能无奈说了一句:“一年比一年冷。”
邵树德有些惊讶。她居然能发现这个秘密,不简单。
或许有很多人能感觉到天气变冷,但能长年累月观察,并得出结论的并不多,这其实考验的是心思细腻和缜密的程度。
“但渤海国还是很不错的,朕欲尽并其地,你觉得如何?”邵树德又问道。
“恐非一年之功。”月理朵说完,便走过去拉住长子的手,不让他乱跑。
邵树德的目光追随过去。
余庐睹姑觉得很不舒服。
“陛下。”她轻轻走了过来。
“带着身子就别乱跑了,回南楼静养吧。”邵树德看了她一眼,道。
说完,又研究起了附近的环境。
八月初,树叶已经有星星点点的黄意了。再过些日子,缤纷落叶而起,鸟鹊南飞,就真的进入冬季了。
在入冬之前,各路兵马能取得多少进展?他心里也没数。
不过在前几天,他收到了两个意外的好消息:一、留守乌骨城的五百安东府兵杀城中将吏,夺占城池;二、大澍贤受到新王猜忌,有意投夏。
对于第一个好消息,他的反应是令安东府征发会骑马的土团乡夫,沿着海岸线疾进,增援乌骨城。
乌骨城就是后世辽宁凤城东南的凤凰山城,高句丽时代就有的险要城池,乃平壤之门户,尤为紧要。
夏军鼎盛时期在此驻军两千人,后削减到五百,留兵戍守的原因是为了接收渤海国提供的粮草——稻米主产区湄沱湖兴凯湖的粮食,陆路转水运,最终通过鸭绿江南下,抵达乌骨城集散。
渤海国其实一直要求夏军撤离乌骨城来着,但他们宁可削减驻军人数,也没有彻底放弃军事存在,如今果然建功了。
第二个消息其实是意料之中的。前唐时有大武艺、大门艺之事,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