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七十四章张勇鏖战多尔衮  大明太子的全面战争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张勇想要和清军野战试探试探清军的实力,毕竟以后再和清军大规模野战的机会可不多了。

反正明军的数量远多于清军,就算张勇的前军败了这一仗也不要紧。

朱慈烺亲自统帅的中军马就会到来,到那时,螨清将会迎来一个更加可怕的敌人。

很快地,明军将士们便在张勇的号令下整理自己的衣甲,拿起手的刀枪剑戟,弓弩火铳来到了自己所属的队伍中。

随后在一级一级军官的指挥下走出大营,踏向战场。

明军虽然**不堪,但是历经近三百年的军事制度和军事体系却十分成熟。

朱慈烺一竭尽全力为军队供给物资,再严整军风军纪,整治贪官污吏,军队便能做到在指挥官的指挥下如臂指使。

当然,这些都是新训练的部队,新招募的士兵,他们大多出身贫苦,饱受战乱、饥荒的摧残,所以十分渴望和平。

就像当年戚继光在浙江招募的义乌兵一样,出身贫苦的人更能适应军队里严格的纪律,还有行军作战时艰苦的条件。

在张勇率战兵出营后,留守在营中的辅兵纷纷被动员起来在营地外抓紧时间挖掘壕沟,建立防御工事,摆设拒马,然后站在寨墙防守。

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防止清军趁着明军大军出营交战的机会,趁机派小股人马前来偷袭,将前军的大营以及其中堆积如山的物资付之一炬。

营地里堆积了足够五万人吃一个月的米面,他们可不敢马虎了。

万一真的被清军袭击烧毁了,那朱慈烺进攻京城驱逐鞑虏的计划就会大大受挫。

毕竟为了养活前军这五万战兵和几万辅兵民夫,朱慈烺需要让另外几只大军省吃俭用才行,而且后方已经没有力量再运输粮草了。

如果不能尽快解决敌人,朱慈烺甚至只能班师回朝,回到金陵暂时做一个偏安江南的小皇帝。

不过万幸的是,清军并没有派人马来偷袭营地。

当然,这不是多尔衮和代善没有发现,而是他们自认为力量不足以分出一只兵马偷袭营地,否则他们早就这么干了。

毕竟他们一直都轻视汉人的战斗力,认为汉人不过是土鸡瓦狗,杀一阵就会自己溃败。

就在辅兵民夫们抓紧时间抢修工事的同时,京城南部一片十分开阔,面积有整个京城那么大的旷野成为了张勇和多尔衮的战场。

虽然这块战场的面积很大,但是对于双方总数加在一起接近十万的大军而言,还是有些小了。

不过幸好张勇部基本都是步军,需要的空间不是很大,而多尔衮的八旗、绿营马队都训练有素,可以排成一个密集的队形。

如此,拥挤的战场这才没有影响两军的战斗力。

随着锣鼓密集的震天响声传出,两军将士开始迈着沉重的脚步缓慢向对方的方向前进。

明军和清军的战斗队形差不多,作战方式也大同小异。

其中固然有清军深受明军影响,其创始人努尔哈赤及其父辈更是明朝统治体系下的军官,而且在八旗形成过程中大量吸收里汉人将领、汉人工匠。

不过这不能改变螨清固有的传统,弓马骑射的习惯和大量使用硬弓重箭的习惯。

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现在清军中占大多数的汉人,汉军旗的人数不多,只有几千人,更多的是绿营兵,他们既有使用刀枪等冷兵器的军队,还有使用火铳火炮的热兵器军队,更有骑着快马的骑兵。

如果不从服饰进行一些区分,就连清军都很难分清他们和八旗兵的差别。

很快地,手持长矛大刀的双方步兵便接触在了一起,双方都主动求战,所以接战的速度非常之快。

战场喊杀冲天,就连太阳似乎也对此恐惧,悄悄将乌云拉来,遮蔽住了自己的身形。

不过步军之间的厮杀很缓慢,一来战线有限,同一时间在交战的军队至多不过数千人而已。

二来双方都竭尽所能装备了大量的铠甲、盾牌、兵器,可以说都是攻击力低,防御力强大的坦克。

张勇见状,觉得这样打下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个头,于是想动让后放运来板车,让火铳手站在高出对前面的清军射击。

可就在板车运来,火铳站在面准备开火射击的时候,天空却突然下起了淅淅沥沥地大雨,不一会儿便将火铳手的火药、火绳打湿,就连弓弩手的弓弩也因为雨水打湿了弓弦而无法使用。

突然到来的大雨和乌云笼罩在每一个人的头,让所有人都心情凝重,尤其是被雨水打湿后很容易生病,所以张勇指挥的步军大多数一被淋湿便惊慌失措起来。

所幸身处一线的官兵们忙着厮杀,顾不管天空降下来的大雨。

否则这一会儿的功夫,张勇所部官兵就会自乱阵脚,然后被清军趁虚而入。

不过看到这场大雨,多尔衮确实发现了大破明军的一个好机会。

明军两翼官兵骚动,纷纷希望撤兵回营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