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一路用了多少时间,路可还太平,山川河流可有阻挡你们行程?”朱慈烺十分关心地问道。
他这不仅仅是关心朝鲜使团,更是想了解一下辽东到朝鲜的交通。
“回大皇帝,我们从汉城坐船出发,到辽东海岸弃舟登陆,然后雇佣大量马车,一路日夜赶路,毫不吝惜马力,这才来到沈阳。”
“一路用时足有十几天,其中陆路耗费时日颇多。”
“路倒是还太平,也没有河流山川阻挡行程,就是道路状况恶劣,一路不知道有多少辆马车损坏。”
除此之外,李正光又将自己一路的行程和见闻悉数告诉朱慈烺,虽然有些啰嗦,但朱慈烺听着却津津有味。
无他,古代的信息传递太落后了,在现代,朱慈烺翻翻手机就能找到世界所有的新闻。
可是在古代,即便他身为皇帝,身为天朝君主,就连自己所在沈阳城内外发生了什么都很难知道,天南地北的情况就更不要说了,只能全靠印象和猜测。
想要了解些最新的消息,就只能借助李正光这种从外地来拜见自己的人说出些见闻来。
“道路难行,这是个问题,不要说你们官宦,就是朕也觉得很糟心,那些小民因此生活有多么困难就更不要说了。”
古代中国虽然官府会组织人力修建道路,可因为国土过于辽阔的原因,往往修不了多少路,而且日后很难维护。
辽东脱离大明的统治几十年,加纬度过高,地理环境恶劣,道路早就烂的不像样子了。
“朕想要从沈阳修一条路直达汉城,另外沿途设置驿站,方便两国商人来往,方便两国使臣交通,你看如何啊。”朱慈烺忽然提议道。
其实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方便什么人,都是空话,朱慈烺真正的意图是想要加强对朝鲜的控制。
虽然这个小老弟一直对大明很忠诚,以前的战争中也帮助大明出兵作战过。
可朱慈烺还是觉得不够,藩属国游离在大明的控制之下,远不如后世的卫星国、附属国。
把朝鲜变成大明的附属国,这才是朱慈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这,请大皇帝容臣下回去同国王和同僚们商量一二,以后再给大皇帝答复,可好?”李正光没有立即表态。
“当然可以,如今海路畅通,从京师到汉城两三天的功夫就到了,陆路有没有都不要紧。”
朱慈烺这话看似无聊,其实大有深意。
大明和朝鲜虽然没有陆地通路,可有海路的存在,大明想要发兵到朝鲜,不过几天的功夫,鉴于明军强大的战斗力,如果真的想要灭亡朝鲜,恐怕连一个月都用不了。
果不其然,听到朱慈烺这句话,李正光顿时慌乱得不知所措。
只见他站在朱慈烺的面前,颤颤巍巍地说“陛下言之有理,臣也认为朝鲜应该和天朝国多亲近亲近。”
此刻,李正光觉得自己说这话简直违心到不能再违心了。
自己是朝鲜两班贵族,半岛的土皇帝,朝鲜越与世隔绝,自己这些贵族越能在朝鲜作威作福,踩在国王头拉屎。
现在大明把路修过来,他们还怎么当土皇帝呢。
李正光在心中吐槽朱慈烺道,你这皇帝怎么就和以前的不一样,那么强硬,不听忽悠呢,要是跟以前的明国皇帝一样,朝鲜一哀求就屁颠屁颠过来帮忙就好了。
“嗯,甚好。”朱慈烺对于李正光的回答十分满意。
笑话,他李正光敢不让朱慈烺满意吗,现在他身处沈阳行宫之中,只要朱慈烺一声令下,就会有刀斧手冲出来把他砍成肉酱。
最关键的是李正光死了还白死,你一个藩属国的臣民,连天朝的子民都不是,对于天朝皇帝而言,杀你和杀一只鸡有什么区别。
“既然如此,那李宰相就代表朝鲜王国签了这份协议吧。”
朱慈烺说罢,便有一名太监手持托盘,将一份汉字写出的文件捧到了李正光的面前。
俗话说的好,口说无凭,立字为据,人与人之间打交道尚且需要如此,更何况两个国家之间呢。
朱慈烺的灵魂来自现代,对于现代社会凡事都要签订契约、合同的好习惯学了过来,要在大明与朝鲜的权力、关系用文件来规定清楚。
面写的是关于大明和朝鲜进行陆路、海路交通,并建立驿站,在大明境内、朝鲜境内修建道路该如何,物资、民夫该由谁出,工程师、监工、管理人员由大明派出等等事宜。
总之一句话来形容,这份文件就像近代殖民国家对落后的封建国家签署的各种不平等条约一样。
甚至比那更过分,因为那些殖民国家签署条约,起码还会写一份殖民地语言文字的文件,作为参照。
而朱慈烺却只搞了一份汉字文件,完全无视了朝鲜文字。
李正光看了几眼,发现文件几乎处处都是朝鲜对于大明的退让,甚至修建官道后沿途的一些权力都要转让给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