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2月2日,阿根廷国会通过了《阿根廷平等移民法案》,这是一套全新的针对新移民的完善法案,改变了很多新政策。
新法案的核心理念是平等,给予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移民平等机会,摒弃以往的种族和地域歧视,为阿根廷社会的多元化和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新法案通过的当天,阿根廷给予在阿根廷定居超过1年,拥有正式工作的家庭巴西新移民正式的阿根廷身份,规模涉及285万巴西裔移民,约占据巴西和奥格兰迁移阿根廷总人口的二分之一。
去年年底,阿根廷总人口已经达到6200万,整体人口素质也在不断提升,新移民数量仅次于美利坚,是全球最重要的移民输入国之一。
最近一年,阿根廷新移民的素质更高,也更年轻,他们正好是阿根廷工业化需要的高端人才,新移民一代甚至有不少好处,比如不需要服兵役。
必隆时代,阿根廷铁路国有化后,运费并没有下降太多,直到科恩内阁时代,迎来他们的新掌门人卡洛斯后,阿根廷铁路货运才迎来了新的发展。
卡洛斯已经有了新名号,“阿根廷的铁路沙皇”。
通过整治全国铁路公司分部,必隆时代臃肿的国有化铁路拆分为17个地方局后,最终版精简为与16个省/市完全对应的管理体系,实现“一省一局”精准管控。
卡洛斯设立中央调度中心布宜诺斯艾利斯与六大区域枢纽,分别是科尔多瓦市,圣菲市、布兰卡市,萨尔塔市,圣赫塞市,内乌肯市枢纽集群,对应安第斯—东部发展通道,巴拉那河水陆联运,粮食工业出口通道,西北矿产枢纽,北部农业枢纽巴塔哥尼亚能源枢纽。
6+1铁路枢纽覆盖阿根廷核心经济要素,打破了必隆时代重东部轻西部的失衡布局,配合省份改革,广域市改革,完善了国家的建制。
日常运营由中央调度中心负责,紧急事态可以由区域节点自动接管,事后向总部提交执行报告。
区域六大枢纽每月召开联席会议,协商跨区车皮调配,保证地方部分权益。
为了防止调度中心出现问题,地方铁路线出现问题,国家铁路公司计划未来5年准备修建三大备份线路。
与快速铁路建设计划不同,这三大线路主要是服务于货运建设。
阿根廷铁路公司已经准备发行铁路建设国际债券,以未来20年国家铁路货运收入的30%为抵押,向欧洲各大银行团融资总额超过12亿美金,用于备份线路建设。
第一条是西北区域建立萨尔塔-科尔多瓦直连重载铁路,推动西部地区发展。
萨科货运铁路线避开安第斯山脉险峻段,沿萨尔塔-卡法亚特-图库曼-圣地亚哥-科尔多瓦电气化铁路,绕行距离增加15%,但可降低坡度至1.2%。
第二条是布兰卡-内乌肯铁路线建设,连接工农业与能源枢纽,线路需穿越巴塔哥尼亚台地,地质条件复杂,全长约1200公里,这条复线电气化铁路投资巨大,包含油气管道并行段建设,同时也是对内乌肯省被合并的重要补偿之一。
建成内布铁路专线后,可以有效降低布兰卡湾区工农业能源成本三成以上,内乌肯页的岩气可以通过铁路直供布兰卡化肥厂,化肥生产成本继续下降,潘帕斯农业区亩产增加,进一步提升出口竞争力。
联邦政府承诺将未来铁路收益的1成投入原内乌肯地区的学校与医院建设,发展内格罗河省中西部山区。
第三条则是圣菲-圣赫塞市铁路线路建设,强化河运与内陆农业区衔接,国家铁路公司承诺建成后,未来的铁路运营岗位的三成优先雇佣本地居民。
双圣铁路专线建成后,预计年货运量提升至800万吨以上,有力促进查科地区的发展。
除此之外,北方地区将继续改造建设延长纵向工农业干线,雷西斯滕西亚-圣赫塞-圣菲港,实现“内陆-河运”联运。
圣赫塞市成为查科省府后,地理位置居中,有力支持查科省西部地区的发展,辐射西部边缘农业带,将圣地亚哥省新兴大豆产区纳入铁路网,直通布兰卡港,减少对公路运输依赖。
圣赫塞市还可以连接查科省西部棉田与东部各主要城市的纺织厂,为平原西部牧区提供活畜运输至东部屠宰场。
查科平原西部大豆运输成本比公路下降三成以上,棉花出口周期缩短15天。
圣赫塞市-萨尔塔建立横向连接,促进阿根廷农业与矿业设备互通,发展为阿根廷东北部的铁路枢纽中心,与萨尔塔共享机车维修设施,降低铁路运营成本,形成了协同效应。
目前圣赫塞总人口已经突破70万,目前设立棉花加工特区,吸引了很多资本的加入,如蓝云纺织集团等。
在卡洛斯的“技术集权”框架下,圣赫塞市成为激活查科平原的农业引擎,也带动了原来的省会雷西斯滕西亚以及查科城镇的发展。
新查科省大量新移民的加入垦荒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