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兵团第一营第二营,步骑炮三千兵马,由南京出发,分水陆两路,昼夜兼程往太仓州城挺进。
大齐交通路线,主要有水路(包括内河和海运)和陆路之分。
刘招孙深知交通通达的重要,所以早在称帝之前,他就很关注驿道的修复和兵站的补充。
武定元年正月,下令“增设各处水马兵站、递运所、急递铺”一。九月甲寅,又下令“改前明各驿为站”②。
扩充驿道,设置兵站等基建工作,随着齐国不断扩张而大规模推进。
齐军每攻克一地,便就地修路置站。
武定元年六月,蒲刚占据临清;次年三月,太上皇又亲率大军,取得对左良玉用兵的胜利。
太初元年,布木布泰率科尔沁归附,遂“设开平卫(治今内蒙古正蓝旗东),置八兵站:东则凉亭、沉阿、赛峰、黄厓四驿接大宁(即大宁都司,治今内蒙古宁城西),西则桓川、威虏、明安、隰宁四驿接独石(即今河北独石口)”三。
太初三年,邓长雄平定山西,随即“改前明驿站,开筑道路,各广十丈,凡六十里置一兵站”四。
大齐平定山西、陕西东部、蒙古、山东、河南、江西、湖广、苏杭和辽东广大地区,对前明驿站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驿站为兵站,赋予其更多的军事价值,帝国兵站如血管般延伸向全国各地。
至广德二年,大齐兵站与驰道形成以沉阳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的交通网络。
广德八年,南北大运河疏浚成功,海漕并存,海运空前兴盛,江海两岸水驿大兴。
史书记载:“水马驿栉比蔓绵”五,出现了水陆海四通八达的盛况。
得益于水泥驰道的铺设,战马的改良,马车减震技术以及蒸汽动力的逐步运用。
帝国交通,达到了两千多年来最快的速度。
以前各朝代,驿道一昼夜最多能跑500里。
大齐的马递传送公文的,最巅峰时,一昼夜能达到1000里广德三十年后。
齐武帝征伐马六甲,从南京将骑兵投送中南半岛,路程超过七千里,通过驰道只用了十一天。
齐宣宗平莫卧儿王国叛乱,兵发德里,从西南到德里路程8000多里跨越喜马拉雅山脉,西南兵团只走了十五日。
由于帝国交通太过发达,到刘堪统治后期1680年代,大齐都城有20万匹马,而每匹马每天会产生三十斤左右马粪,一年下来就是10万吨马粪。
马匹造成的城市污染,其严重程度远远超过后来的雾霾。马粪不仅散发臭味,观感令人作恶,还是苍蝇、寄生虫和传染病的温床。因为很多马匹过度劳累,死在街头也是很常见的。
所以,后期蒸汽机车代替马车,不仅是技术上的大势所趋,也是城市卫生的必然要求。
“攻打倭国,不知是几年后的事情。”
“老李,快了。”
第八兵团总训导官李文彪随赵率教前往太仓。
三月初,第八兵团抵达南京,在城外休整半个月,没等来浮海攻打倭国的命令,却被告知去江南平叛。
大家心里都有些窝火。
第八兵团的骨干,便是当年从倭国撤回的第八千总部老兵,武定元年,第八千总部战兵的家卷,很多都死在了九州,死在幕府将军屠刀下。
向倭国复仇,是这些老兵存在的唯一理由。
铁岭号运兵船甲板上,老兵周铁东正在小心翼翼给三六式步枪擦拭,一些不习惯坐船的新兵趴着船舷剧烈呕吐。
三六式步枪类似于英国恩菲尔德1853步枪,属于米尼型步枪的代表作。
弹丸长度就是整个弹药的长度,空腔内部装填发射药。
据说,这是工坊一位四川籍的工匠,看到川西土司的吹枪,获得灵感,才想出这个发明。
雷匠头把这个发明提交给帝国枪械特别委员会,委员会曾一度拒绝过这个发明,他们给出的理由是:“球形是用于军事目的的唯一弹丸形状”。
在此之前,前膛步枪都是发射球形弹丸,这种弹丸的射击精度十分感人,所以需要用密集的阵线弥补火器精度不足。
尽管二九式步枪已经有了膛线,但战兵在实战中,需先用装弹杆将弹丸塞进枪管,然后尽力将其嵌入膛线,整个过程繁琐复杂,而且充满危险,较软的铅弹一旦变化,就会影响到射击精度。
这款步枪被各兵团公认为是个鸡肋,很快被火铳兵们抛弃。
直到三六式出现。
采用椭圆形弹丸,底部有一个深而小的盲孔,外部有一个圆锥形的铸铁金属塞。
这种椭圆形弹丸很容易装填,射击时火药燃气将铸铁金属塞向前推入盲孔中,这样弹丸就发生膨胀,从而嵌入膛线。
三六式很快通过工坊、枪械委员会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