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君想必也知道,朝廷大军还没进入关中,山东已经在传凉州虎狼之师又将为祸山东的谣言。你们愿意为朝廷效力,这是好事,可是你们能否约束好部下,不让谣言变成事实?”
姜叙、杨阜互相看了一眼,拱手施礼。“臣等冒昧,敢请陛下校阅。”
“这么有把握?”刘协笑了。“看来准备很充分啊。”
杨修说道:“全赖汉阳豪杰支持,这才能顺利推行教化。”
姜叙说道:“是陛下英明,视我凉州为大汉疆域,不以羌胡视之。又为我汉阳派来了德才兼并的好太守,万民欢悦,不教而化。我汉阳羌胡百姓感激陛下恩德,愿为陛下死战。”
刘协回头对贾诩、周忠等人说道:“汉阳士气很足,不愧是炎帝故里。”
贾诩笑道:“汉阳本名天水,不仅是炎帝故里,还是伏羲故里,自古便人杰地灵。”
周忠撇了撇嘴,转过了头。
到行在一段时间,他没什么正事,便以读书消遣,看了不少新出的文章,其中便有论证凉州是炎帝故里,甚至是伏羲故里的文章,而证据则来自于汉羌百姓,尤其是羌人口中的歌谣。
他只当是消遣而已,对贾诩在如此场合提出这样的不经之论不以为然,没兴趣捧场。
刘协兴趣却很足,问了姜叙、杨阜几句话,答应了他们随征的请求,却没有同意校阅。
一郡之兵,还不足以让天子校阅,只能等到关中之后,各郡郡兵集结之时,再一起校阅。
能不能涨脸,就看他们自己的了。
虽然没能如愿请天子校阅,但有了随征的机会,姜叙、杨阜还是很高兴的。
刘协随即又和王唯聊了几句。
王唯已经提前知道王异提议不设刺史的事,颇有些尴尬,连声请罪。刘协却不同意王唯的看法,当着贾诩等人的面,他表示了对王异的肯定。
一是王异有胆有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值得肯定。
二是王异提议不设刺史看似激进,却并非没有道理。疆域越来越大,刺史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州刺史的辖区太大,无法顾及,不仅在凉州突出,交州、益州也都有这样的问题。
重新划分州,或者调整州刺史的职权,是迫在眉睫的事。有人站出来提出这个问题,便是难得。
意见不怕粗糙,就怕不敢提。
贾诩提议将凉州一分为三,也只是一种解决办法而已。就意义而言,未必超过王异的看法。
见天子如此重视王异的意见,甚至不顾及贾诩的面子,王唯有些惶恐。
贾诩倒也大度,表示赞同天子的看法。他提出三分凉州,并不是反对王异,只是希望渐进而已。以郡为州,现在看来还有些困难。从长远来看,王异的观点还是有价值的。
王唯这才放了心,重新露出了笑容。
姜叙、杨阜是第一次见驾,见天子如此平易近人,却又不随便将就,直言无忌,倒也欢喜。
身为凉州人,他们最不喜欢的就是关东士大夫的虚伪,嘴上一套,心里一套,让人捉摸不透。
有什么说什么,相处起来更容易。
——
在杨修的陪同下,刘协视察了附近近的几个县,既有新开垦的土地,也有放牧的牧场。
总体而言,汉阳的百姓生活得还算安定,汉羌关系也比较融洽。
这其中既有天水四姓的支持,出让了一些土地,也有一部分户口移居关中,土地、牧场都不那么紧缺的原因。归根到底,最根本的矛盾还是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当矛盾不那么激烈时,普通百姓就有了活下去的基础,再加上太守清廉,没人敢随便盘剥,日子就算苦些,也能接受了。
刘协和杨修讨论了招抚刘表、刘璋的可能性。
杨修表示赞同。
凉州可以提供充足的兵力,却无法提供足够的粮草。如果刘表、刘璋能不战而降,户口殷实的荆州、益州将成为朝廷的粮食,极大减轻关中的负担,对迅速平定山东有着重大意义。
而天下太平,也会降低对土地占有的意愿。越是天下大乱,粮食越是珍贵,大族占据土地的意愿也就越强烈。汉阳大族之所以肯放弃一些土地,除了对仕途的渴望之外,凉州太平,粮食供应相对充足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刘协暗自叹息。
杨修不是不清楚他想抑制兼并的心思,但他还是这么说,显然更支持渐进的策略,不愿意他借战争之机将山东大族打成叛逆,再予以诛杀的暴烈手段。
但是他们不清楚,没有一场暴风雨式的革命,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山东那些大族可不是天水四姓之流的凉州小土豪,跟他们讲道理要难得多。
但历史就是这么无奈,不由他一个人说了算。
哪怕他是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