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彪转头看着荀彧,眼中闪过一丝怜惜。
他知道,荀彧虽然是王佐之才,但他受限于党人的身份,无法做出决断。
“文若,你觉得本朝政事之失,首在于何?”
荀彧犹豫了片刻,还是抗言道:“是桓灵二帝亲小人,远贤臣。信阉竖,锢党人。”
杨彪摇摇头。“是皇室规模太大,负担太重。宫室数以百计,大多年久失修,是以常有崩塌、雷火,修缮、维护开支亿万。宫中嫔妃万计,衣食胭脂,日费千金。”
他转过头,看着缓缓东流的河水,一声叹息。“所以天子减宫室,皇后、贵人共居一殿,去宦官之制。荀贵人主持同文馆,宋贵人、董贵人主持太学书坊,马贵人披护侍卫天子,皆以俸禄自养。赖朝廷供养者,不过皇后、皇子数人,日费数金而已。仅此一项,一年便可节省二十亿。”
荀彧屏住了呼吸。
他听懂了杨彪的意思。
朝廷之所以入不敷出,除了战事连绵不休之外,还有两个重要因素。
其中之一,就是皇室的开支太大。
后宫除了天子、太后、皇后,还有很多贵人、美人,再加上服侍她们的宫女、阉人,数量近万,每天消费巨大,仅是衣食、胭脂这些日常开支,就要近千金。
这一直是大臣们批评的对象,却无法改变。
现在天子对自己下手,减省后宫规模,还让无所事事的贵人做事,将这一笔巨大的开支节省得只剩下一个零头,改革的诚意不可谓不足。
天子如此,那大臣们是不是也应该投桃报李?
如果连直面问题都不肯,还说什么去除弊政,锐意革新?
荀彧的声音有些嘶哑。“这是……天子的意思,还是杨公的意思?”
“是谁的意思,重要吗?难道最重要的不是是非?”杨公转头看着荀彧。“文若,你可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啊。王子师一时意气,毁了长安,你不要步他后尘,毁了中兴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