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秋收上
李善长悟了,这一刻他仿佛抓住了“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的窍门知识必须要和实践联系起来,要在实践中去找寻知识的痕迹!
而那些痕迹便是依据,便是道理,便是能使信服的知识!
同样的,再扩大一点来看,他所立下的军令状何尝不是知与行的合而为一,用知道的道理去指导自己的实践,再让实践的结果佐证自己的道理。
当一切都摆在明面上,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时,谁还能说他的新儒学是错的是荒缪的?
毕竟事实胜于雄辩嘛!
“多谢上位教训!”
李善长再次恭敬一礼,向朱子明表达自己内心最为诚恳的敬意。
“李先生无需多礼,实践上的事可以去多摸索,总结出获得的规律,把规律抽象化便是道理,懂得道理便是知识,当再一次用新的知识去实践时,又将获得新的道理,如此循环往复,当可参透一切事务之本质,此之谓格物致知也!”朱子明道。
后世哲学上的东西他记得不多了,能够说出这么一个道理已经很不错了。
这还是多亏某次心血来潮认真听了两节哲学课把道理给记了下来,不然他也很难指导李善长如何实践。
李善长听了他的话,却又是不由自主的暗暗点头,又联想到了抽丝剥茧一词上,只觉太契合朱子明所言的认知是循序渐进的道理了。
“李先生下去忙吧!”
“是!属下告退!”
李善长称是退去后,朱子明一个人呆在书房里,往后倚靠在座位上,仰面望着天花默默发起了呆。
……
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三天过去,李善长立下军令状一事在征南军内部发酵,甚至闹的有些沸沸扬扬!
不过很多人都没安好心,都在等着看李善长的笑话,想看这位被朱子明一手提拔起来的左协理重新被打落尘埃,彻底沦为征南军内部的一个笑柄。
只是他们或许还没明白一个道理,打脸李善长就相当于打脸朱子明。
而朱子明是谁,是整个征南军的老大,谁敢打他的脸,谁又能打他的脸?
即便刘元礼也十分清楚,这就是给李善长的一场考验而已,一场证明自身能力才干的考验,只要最后不是输的特别难看,基本合格就成,绝对不会有人去揪着尾巴不放。
若是侥幸让李善长把事情办成了,那么一切自不必多言,证明朱子明的眼光还是一如既往的好,李善长也确确实实是个干臣,左协理的位置他当得。
套用后世的一句话:领导说你行,不行也行!领导说你不行,行也不行!
聪明的人都知道现实会是一个什么结果,不聪明的人多说无益。
李善长无疑是个聪明人,而他也知道该怎么做才能让朱子明满意,只要让朱子明满意了,那么其他任何人的质疑于他而言都无伤大雅。
……
时间就在这样的忙碌中渡过,当七月渐渐进入尾声,八月秋天的气息乘着秋风悄然而来。
大地上,原野上,铺满了金黄的色彩,沉甸甸的稻穗、麦穗压弯了腰,低下头向人们述说着他们的成熟和饱满。
喜上眉梢,收获的喜悦令得无数劳动者的笑开了颜,看着稻谷、小麦不断收入家里的粮仓之中,许多苦了大半辈子的农民不禁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曾经的他们何曾有过这样的收获,即便有那也是属于地主的,属于那些官老爷的,属于该死的蒙元杂种的。
而他们一年忙活到头往往连混个肚儿圆都困难,更别提家里有所盈余,还能做做其它事,比如修缮一下房屋,比如扯上几尺麻布给家里孩子缝制新衣裳,又比如去换取一件铁质农具……
一切的一切都因为征南军的到来大不一样了,广大的百姓第一次感受了幸福该是什么样子。
今日之幸福与往昔之苦难形成鲜明的对比,那不堪回首的过往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他们珍惜好眼前的一切,维护好这一切!
宁为太平犬,莫为乱离人!
……
“乡长,这是咱们家的税粮!”
“老李叔,你把税粮放那吧,先喝口水再说也不迟!”
“乡长叫咱老李就行,叔这称呼咱老李可不敢当,不敢当!”
面色黝黑的老者,脸上满是憨厚的傻笑,对着眼前年不过弱冠的年青人有着超乎寻常的尊敬。
同样的场景广泛的发生在征南军治下的每一个县域内,位于基层的乡长就好比征南军这颗大树发达的根系,为其吸收大量的水分和养分,从而保证征南军的茁壮成长。
“老李叔,我这给你算清楚了,你家原本有地三亩,收粮七石三斗按照正常比例征收税粮共计九斗半,这没错吧?”王贺道。
“没错,没错!”
“没错便好,然后开荒十亩,收粮共计十八石,依据开荒令的规矩,十亩荒地赋税减半,故需交税粮一石一